《乱世中的民族魂》
初读鲁迅先生的文章,除了不懂就是难懂。再读,渐渐有了体会。
我们知道表面的鲁迅先生:中国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却很少有人愿意真正的静下心来去品读他的文章,去了解那个年代的故事,去看看那属于几代人的回忆。
现在的我们,有了机会和时间去读他的文章。其中,我认为《明天》一文写得十分富有深意。乍一看题目与内容,似乎觉得二者毫无关系,细细品读,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单四嫂子,中国当时封建妇女的代表,愚昧、无知、粗笨。她信奉鬼神,乞求神明。当她的孩子宝儿病了时,她先想到的是去求神拜佛,而后又去找了何小仙一个装神弄鬼、招摇撞骗的假仙。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十分鲜明的形象。宝儿还是死了,而人们对此并没有太多的表示,连单四嫂子也只是觉得内心十分的空荡,对宝儿仅有淡淡的想念。宝儿死后的那天晚上,“单四嫂子早睡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大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孩子的死到底意味着什么,没有过多的情感也没有过多的关注,也许,仅一条人命的消逝还不足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把人命看得太轻。被奴役习惯的中国人,从里到外都透露着卑微,甘愿被奴役的心。他们把人命看得轻,正是因为当时的他们麻木不仁,心灵早已堕落。腐朽的思想,奴性的人民,最终造就了中国悲惨的命运。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早已在中国人的心里种下了“神权至上”的愚昧种子。当时代的步伐悄然改变,中国人还以他们那充满腐朽与愚昧的目光去看待整个世界,仍旧那么唯我独尊。麻木不仁,民心涣散的民族是无法组建强大的国家的,如果不改变,将会永远被人踩在脚下。然而,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时的鲁镇,完全落在了寂静与黑暗之中。
然而,那暗夜却想在明天,仍在寂静里奔波。当一个国家国将不国之时,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挺身而出。他们没有受到当时人们的支持,他们进行的革命被当时的政府镇压。他们想让中国换上一副新天地,想把这暗夜作为黎明到来之前最后的黑暗,亦想唤醒当时愚昧而又麻木的人民。他们在黑暗笼罩下的中国不停地奔波,试图寻找救国救民之良策。即使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的受挫也未曾放弃。这是中国最早觉醒的那帮人。
鲁迅先生也曾借古讽今,《奔月》改编自《嫦娥奔月》,虽都是写后羿射日之后的情形,而蕴含的东西却十分不同。原著《嫦娥奔月》写的后羿是一个受人景仰的大英雄,嫦娥也是因为保护丹药才将其吞下。而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后羿射日之后境况每日愈下,他当年为了拯救人们所做的丰功伟绩似乎在一夜之间被人忘光。因为箭法高超,射光了周围所有动物,使每天的饱餐都成了问题。人们在后羿射日、救他们于水火之时对后羿无比尊敬,而后把他的恩情忘得一干二净,表现了人们的忘恩负义。人们都说夫妻要同甘共苦,而嫦娥却是个只能同甘,不能共苦的女子。她因无法忍受和后羿在一起所过的贫困日子而吞吃了后羿的仙丹,舍后羿而去,而后羿却对她念念不忘。表现了当时人性的淡漠,只能“同富贵”,却无法做到“共患难”。看似批判当时的那群人忘了后羿的恩情,实际上却是在说一批批的革命者们为了改变祖国的现状而努力奋斗,而中国人民却以旁观的角度冷漠的看着他们死去。
鲁迅先生被后人称为“民族魂”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他以自己的信仰为笔,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试图唤醒那些行尸走肉般的中国人。
是的,我们如今看到的鲁迅先生是伟大的,但仅此而已吗?你看到了“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但却没有看到那时鲁迅先生内心的孤独;你看到了他语言的凝重,故事的曲折,却没有想到他真正所做的是为了谁;你看到了如今的人们对他的评价颇高,却没有明白他想要的不是功成名就,而是想改造中国,让中国人都站起来,团结在一起。
鲁迅先生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复杂、深奥,他所做的这些仅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他想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不想自己的同胞永远被别人踩在脚下。细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发现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着别样的深意。现如今,鲁迅先生早已辞世多年,而他的作品,他的精神,还在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着我们,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他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民族之魂!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