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不弃,平淡最真

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上海大学校长力学之父钱伟长教授,与孔祥瑛在1935年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中相识相知。1939年,钱伟长历尽险阻到达昆明西南联大,与孔祥瑛汇合,两个年轻人于同年8月1日终成眷属。婚后一年,钱伟长只身赴美留学,直到1946年9月,他们才得以重逢。孔祥瑛写道:久别七年重相逢,自有一番凄苦与欢乐。他们一起熬过了民不聊生的内战时期,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一起遭受了钱先生被错划成右派后的不公平待遇;一起满怀喜悦迎接科学的春天。在钱伟长最落魄的日子里,孔祥瑛不离不弃,劝慰有加;孔老师落难之时,钱先生也伸出了有力的胳膊,给予抚慰。

【适用话题】笃守大爱无言、相濡以沫、一生知己等。

幸福一秒钟

火车上,同座的是一对母子。黄昏时分,母子俩开始不安起来,而儿子在玻璃窗上把脸都贴扁了,张望着。我问:有什么事情要发生吗?孩子转过身来对我说,他爸爸是火车司机,忙的快一个月没回家了,今天是他爸爸45岁生日,他和妈妈想给爸爸一份生日礼物,于是,特意坐这趟火车,希望可以与他爸爸开的那辆火车相遇,看一眼他的爸爸。

我这才知道,妈妈与儿子在火车时刻表上查到,T79和T91将会在六点多钟时,在湖北孝感区域内的某一个地方相遇。也许这两辆火车,擦肩而过的时间仅为一秒钟,但母子两人,却非常期盼能在这相遇的一秒钟,送上笑脸和祝福。

过了一会,远处传来另一列火车的汽笛声。贴在玻璃窗上的孩子大声叫着:来了!来了!爸爸的火车来了!孩子的妈妈把上半身挪了又挪,紧紧地贴在窗玻璃上。我们这节车厢顿时鸦雀无声,而那个激动得不停抖动身体的男孩,将画有蛋糕的画,紧紧地贴在窗玻璃上,那蛋糕旁,有一行玫瑰色的字:老公,保重!一个妻子送给丈夫的全部思念和牵挂,也就由这四个字表达出来。

很快,T91就开过来了,在两辆火车相遇的那一瞬间,我看见,那孩子举着蛋糕大声叫着爸爸;那女人,强忍着要跳起来的身体,安静地贴在玻璃上。

真的,就是一瞬间,也就一秒钟吧。T91和T79就完成了相遇的一刻。兴奋不已的孩子从玻璃窗前撤下来,他的母亲还愣在玻璃窗边。儿子突然抱住妈妈,说道:我看见爸爸了,爸爸朝我笑了。妈妈只是在笑着,点着头,无言地告诉儿子,她也看到了,她也很高兴。

【适用话题】一路有你、幸福就在一瞬间、感动等。

租赁生命

在韩国非常流行一种死一把的活动,参与者首先要进行一个以生命的意义为题的测试,留下肖像,写下遗嘱,然后穿上麻布做的寿衣躺进棺材里。体验者能在棺材中听到哭声,大约15分钟后,工作人员再打开棺材,体验活动结束。据主创人员介绍,死一把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反省过去,珍惜现在,更好地面对未来。很多参与者都有类似的感触:在棺材里,我非常非常害怕,想起了母亲和逝去的亲友。现在的我已经完全不同了,因为我要创造一个没有遗憾的人生。

英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托里斯博士作过这样一次调查:如果意识到生命是一场租赁,你会对生活有些什么样的再认识呢?珍惜身边的一切!这是35%的参与者的共同体会。有了危机与压力!这是24%的参与者的心态。处处按规则办事!这是26%的参与者的感受。

【适用话题】珍惜、理性、今天与明天等。

生命的价值

没有光纤,就没有互联网时代。36年前,正是高锟的一篇论文导致了光纤的诞生;36年后,他又以涉及光纤传输的突破性成就荣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我感觉很满足,我有这个机会来创一个新的领域,而且这光纤的生成使得世界又有很大的变化,所以无论我拿到奖还是没有拿到奖,完全对我是没有什么意思。

如果一个人能在世人生活中留下自己的脚印,就算他老了把一切都忘了,又如何?历史只会记住你曾经为大家做过什么,留下了什么。今天的高锟忘记了他曾经做过的,但我们则会记住他所开创的时代。

【适用话题】脚印、奖励、践与行等。

生死抉择

美国加州的金门大桥,被誉为自杀天堂。大桥上挂着一幅标语:花上三分钟想想家人,你就可以当做看风景。在德国汉堡的阿尔斯特湖边的防止自杀标语上写着差不多的话,不过德国人比较严谨一点儿,他们思索问题需要的时间要多一点儿,上面写着:再给自己五分钟,你就有能力从这里重生!

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这个钢铁建筑的顶端挂着的标语曾写着:用两分钟环顾美丽的巴黎,你的生活将不再黑暗。

在莫斯科的奥斯坦金诺电视塔上,写着给自己一分钟冷静一下的标语。而在香港国际机场客运大厦,防止自杀的宣传口号是:多想一分钟,你就不用跳下去。

在日本京都的清水寺,因为环境优美而总是成为跳楼自杀者的首选之地,工作人员贴出了善意的标语,写着:做一个深呼吸,你便转头回家。一个深呼吸的时间不过十秒钟。

原来人一个生死抉择间转念的时间最长只需要短短五分钟,而最短可能只需要十秒钟。

【适用话题】视野、生命的长度、思维的高度、悟等。

一位父亲的忧虑

《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位父亲的文章,文中透露了他心头的疑虑。孩子考取了所报学校的最后一届公费研究生。寒假归来,问了一些家常话后,转到读研的感受。孩子没有表现出我们想象中研究生的自豪感,刚考上的兴奋新奇也荡然无存,什么都很平淡,平淡得若无其事:现在研究生那么多,你以为读了研究生就咋样?再问一些,孩子直言最大的理想是将来找个好工作,多挣钱。我忽然对今天孩子们迷茫的人生目标深感不安。人的一生仅仅萎缩到个人生活,这是一种学问道德的退化还是社会某种东西的丧失?还是孩子本身精神发育的不良,信念的失血无力?人一生仅仅围绕了个人不免狭隘,这不该是一个研究生的人生目标。

交流时,当问到孩子为什么对国家对社会那么冷淡,孩子的话叫我无言以对:你看过《蜗居》吗?那里面的人一辈子最大的理想是什么?就是挣一套可以安放自己的房子啊,仅仅是一套房子聚敛了一生的奋斗努力,还有什么心思去想什么社会国家。我们这一辈多看重责任二字,在责任中,首要的是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或许这样的教育在今天看来太假大空,与追求个人成功,强调个人发展、物质至上、享乐第一的现实的价值观反差太大,那么体现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家人的起码关怀总还是应该的吧?

【适用话题】理想、忧患、责任、关爱他人和完善自我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