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运用事例论据上出现的误区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据不够准确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若写议论文,就必须要弄清记忆与记忆力的区别,有的考生举了郭沫若倒背《红楼梦》的事例,使说服力大打折扣。
苦难成就人生。举申雪/赵宏博,不准确
二、堆砌材料,缺少分析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写一部史书,从小研读库存史书,在不幸遭受宫刑之后,他并没有因为世人的白眼与唾弃而选择放弃,更加潜心钻研经史。他终于写出了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成为了厚实宝贵的文化遗产,千古流传。
文化英雄鲁迅用他那刀枪般锋利的文字与国民党,与黑暗社会作斗争,虽然反动派对其恨之入骨,对其进行迫害,但鲁迅毫无惧色,反而写出来的文章一篇比一篇捅得敌人心痛。
三、不抓侧重点,材料与论点脱节
即使是同一件事,如果把握不好其中诸多因素的细微差异,就会打擦边球,造成论据与论点的脱节。这是没搞清楚素材与论据的区别
在例子上要求什么?
1、 选择素材(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一般要求:准确、典型、多样、学生流于滥俗。一论勤奋就是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一论发现就是瓦特的水壶盖、牛顿的苹果,
怎样的才好?把老师唬住,体现出你的阅读面。
更高要求:新颖。写改革家。写卢梭不如写梭伦(古希腊七贤之一)写舍身求法,写玄奘不如写鉴真,更不如写法显65岁的法显用6年毅然西赴天竺,寻求戒律。文天祥、贝多芬、司马迁等成为万能材料。这是万万不能的,
例如 文学写作中,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问题:
著名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就善于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写了大量的悲喜剧以及诗歌,终于成了不朽的艺术大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傍晚乘凉时发现苹果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往天上掉?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得出了地球表面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这一科学论断(低幼啊)
例如写身残志坚:邰丽华、贝多芬、张海迪、霍金、朱彦夫、史铁生、海伦.凯勒、.奥斯特洛夫斯基、郑智化、帕格尼尼、弥尔顿(你选那几个)
还要认识到我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只用古代例子,怎样得分?现实的例子更有针对性
议反腐,正有方志敏,反有刘青山。而那鲜活的徐虎、孔繁森、李素丽、王宝森、陈良宇等却被轻易放过了。这样舍新求老,又怎么能不使一天要阅上百份试卷的老师生厌呢
例:良好的修养是必须的。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及其学生谢鸣的一篇收录在某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中的论文又被曝抄袭。
上海某区选拔三好学生,笔试口试样样精通,但却在一项事先未通知的修养测试中全军覆没。17人削铅笔,只有三人放草稿纸上。考场门口一把扫帚躺在地上,无人理会
2、 形成例子。生活素材,如果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并写入作品之后,即成为题材了,也就是例子。这个加工处理的过程是由作者的认识,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决定的。
注意1、必要的叙述交代是必须的,但不是抄材料,也不能平铺直叙,而是概括或描述。它的叙述是高度概括的,但不要笼统,要抓细节。
更高要求:注意语言的诗化 。论辩阐析,文情并茂
孔子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即使写议论文,也不能忘了要讲究文采。
近来来,议论性散文逐渐为学生们所熟知,也为老师们所青睐。资料显示,公开了的高考优秀作文,70%左右是议论性散文!
请仔细品味下面文字:
人有意气,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谈意气》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道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全世界的人民都不会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
摘自2007年山东满分卷《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
例:渺渺宇宙,灿烂星空,当你抬头仰望之时是否还记得已经逝去的钱老?他淡忘金钱与名利,他不惧强迫与阻挠,他只要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五年的阻隔,十年研究,他用科学家的淡泊与率真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可敬的形象。
例子:有了子期,伯牙才知道,原来琴可以弹得感心动耳,回肠荡气;快乐的感觉,不仅有笑,还有泪,更有默契。所以,子期驾鹤西去后,伯牙怎能不摔琴?知音去矣!谁复知音?难道今后就要对牛弹琴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