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观后感第一篇
苏州河为界,南面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北面歌舞升平商女犹唱后庭花,电影在这样的反差中拉开序幕。
这是一场悲怆的“直播秀”,一场被世界围观的“死守”。四百多人抵抗数以百倍的日军,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是他们毅然抵抗了四天四夜。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政客们希望西方列强在目睹战争的残酷后增加谈判的筹码,而战士们则是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告诉身后的四万万同胞,我们没有挫败,中国还有希望,这便是——八佰。
和以前战争题材的电影不同,八佰并没有一味的歌颂英雄主义,也没有以高姿态来批判弱者,而是以客观的角度来反映这些小人物。
他们都是普通人,是农民,有着各自朴实的愿望。老算盘家里刚分了地,还有个素未谋面的媳妇儿;小湖北家里的晚稻还没人收;端午还没照过相,想坐船去远方;羊拐过了小半辈子还没碰过女人;老铁家里还有年迈的老娘和儿子需要人照顾……电影给予了这些小角色足够的支撑和理解,没有人不怕死,都是肉体凡胎,战争之下谁还不是个“种地的”,但是中国这块地,只有我们自己能种,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道理。在经历战争的“洗礼”,他们在成长在蜕变,使得他们各自的角色更加丰满,立体。
一个战士身上绑满炸药,留下血书,跳进日军的铁甲阵,接着第二个,第三个……他们一个个报出自己的姓名籍贯,慷慨赴死,尤其最后那一句撕心裂肺般的“娘,孩儿不孝了”直接将人情绪的进度条拉倒了顶点,自古忠孝两难,“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亦是振聋发聩。这是影片的第一个高潮,也是一个转折点,把战争中普通人奋起反抗的成长和觉悟都立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看完这个片段,脑海里反复的回荡起义勇军进行曲,竟如此的贴切,铿锵有力。仿佛时间也定格在那一刻,悲壮的气氛蔓延开来,剩下的只有那一股股满腔的热血,热血铸忠魂。
英雄之所以会成为英雄,往往是因为有些事在他们心里,已经退无所退,就像端午这个角色。面对战争的裹挟,首先想到的是逃跑。他和老算盘一起泅游苏州河逃跑,意外撞见了日军的偷袭计划,为了救还在仓库里的弟弟,他大喊一声,就是这一声摧毁了日军的偷袭。泡在河里的端午,第一次被河岸上的人称为“英雄”。听完,他转身游回四行仓库。战友赴死,他亲眼目睹,女学生送旗,他亲手拉起。导演把战争的残酷,用这个角色的视角不断展开一点点的戳中观众的心。到最后护旗那场戏,这个当初说自己就是个“种地的小人物”,终于拿起了枪,一枪枪的把屈辱还给了侵略者。
当时我便在想,如果我是一个军人,如果真的上了战场,面对侵略者的暴行,我会怎么做?我想我也会懦弱,会害怕。敌人一枪打过来,子弹擦过我的脖子,我也会抱着头大喊。但最后,还是会拿起枪,选择做一个战士。
导演以《八佰》为名,我想不单单是指这八百将士,更是想传达一种精神。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人性光辉,他们是英雄也是人,直视战争的残酷也会畏惧会退缩。而在危难之际,他们所焕发出来的是人的尊严和民族的韧性。
我们经历了2020年这么多事情,最值得歌颂的就是各行各业的“平民英雄”,参与抗疫的每一个医护,参与抗洪的每一位战士,他们所做的,何尝不是对“八佰精神”的一种传承。
如今,四行仓库的旧址依然屹立在苏州河畔,经历了岁月的变迁,当时战争留下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亦是在警醒我们——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
《八佰》观后感第二篇
作者:Harold
电影里,当有着刺眼的“good year”字样的飞艇载着观战的洋人悬浮在四行仓库上空时,仓库里的军人们也许匍匐在地,生死悬而未决。他们经历的是人生的“bad year”,甚至是“the last year”(最后一年的最后的几天而已)西方人在我们的地盘上以上帝视角从容观战,不像在看一场严酷战争,更像在看演戏。透出一种怪诞,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合理,因为国军高层,正把此战定调为某种演戏,演给人们看。
日本人本计划三小时把四行仓库的问题解决掉。然而国军撑过了三小时。仓库仍被牢牢掌握。此时对岸有报童喊“三小时到了,日军没有拿下仓库,我们胜利了。”洋溢着喜庆,但却透露出阿Q式的精神胜利感。导演管虎说,在那种特殊的情形下,国民性被逼出来了。的确,他看待国民性时有一种辩证的眼光,既积极地寄以厚望,又带有鲁迅式的批判。正如电影引用鲁迅的一句“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电影末了,国军在仓库苦撑四天后,穿戴齐整,拿起精良的德国军械,冒着枪林弹雨冲向西岸保护区,口号是“活一个是一个,不要恋战。”最终成功保命者寥寥,也透着些许怪诞,但国人内在的血性与民族性,却在战争过程中,随着电影叙事,被逐步揭示出来。每个人在战争前后心理的变化过程也详尽地呈现于银幕之上。
这样的战场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仅存于当时的上海苏州河畔。一条窄窄的河道,划分了东西两岸,一河之隔,却相当于天堂与地狱的界定。国难当头,国被列强瓜分,划定了势力范围。家园难保。东岸已被日本人攻陷,西岸由于归英法等国租借,因而完好无损,生活如常。炮火连天的东岸有多粗粝泥泞,凋敝单一,热闹洋溢的西岸就有多精致奢靡,灯红酒绿。两岸情形的对比充满了戏剧化的冲突,使边界的概念更加强化。
边界几乎是所有战争里会出现的概念。边界破则战争情形有所突破变化,往往标志着战争的开端,经过恶战后又以新的边界告终。因而“边界”往往是战争里最牵动人神经的元素。除了河流,四行仓库的库门、墙壁、门窗洞口,乃至桥西岸的租界入口,纳粹旗或十字旗的边缘,都是影片里出现过的边界,往往成了生死之界、鬼门关般的存在。想起另一部跟“边界”有关的非战争电影,《海上钢琴师》,其边界既是海岸,更是分别象征着纯净与诱惑的两种精神世界的边界。钢琴师一生至死捍卫的,正是自己独有的纯净精神家园。而《八佰》的电影制作纪录片之所以叫《虎破》,个人以为意在边界的突破,意喻着河岸的边界会破,抗战自强的民族情绪将突破一河之界,将两岸人、全国人的心紧密地连在一起。
由于电影立意题材的宏大,以万众精神上的联结为主题,导演主要以大量长镜头,群像式的描述方式,把战争场景铺排呈现开来。同时又着意刻画了一些人物个体的特征与反应。把宏大叙事与具体描写相结合。作为一个战争题材的新作,不再一味强调主旋律,将人物脸谱化,而将个别小人物对战争的畏惧鲜活地描写出来。使电影更加真实可感。比如那个老算盘,处心积虑、油嘴滑舌地想逃跑,也无非有着生存下去的朴素渴望。生存是人们最底层的需求,本不该被否定,战争却使他的本能需求如此唐突与格格不入。也反衬出战争的反人性与英雄的可敬。他还提出想看一眼“肉嘟嘟”的新娘,也无非是坦白了某种心声。他为保命抑制同行的伙伴,导致其丧命,确实可恨,但也为拉瓜怂一把伤到自己手指,体现出他利己背后的利人。他最后成功逃离仓库,活了下来。虽然在宏大的战争背景下,该电影里似乎没有一个十分饱满的个人形象,但每个人物都是立体的人,有其独特的个性与感知。那个混血歌女Eva站在阳台瞭望,她动人的女高音把刚从战斗里解脱出的战士吸引住了,一时间他们满眼流露出对对岸美好生活的向往。后来的镜头里,端午游向对岸时看到Eva正向他遥望,两人有了短暂的对视,他对她到底生出了何样感情?似乎与爱慕不无关联,亦或是对遥远爱情的向往。对岸背景里所有那些虚化的霓虹美景就像海市蜃楼般,衬托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端午几天前连枪也端不稳,曾试图逃跑,后来为脖子破皮大惊失色,再后来却独自举枪阻止老算盘逃跑,最后牺牲前勇敢站在屋顶对飞机扫射,以为赶走了敌机,竟忘记了伤痛。
岸另一端的人们,从起初有的人对战争漠然,到隔岸观火,再到后来开始募捐与关注。混血歌女Eva捐出了自己的财物,身份卑微却不妨碍她有着高尚的心灵。当她解释说自己父亲是中国人时,遭来周围人“杂种”的议论,此情景似乎隐含国人民族正统论的态度,而“小湖北”说自己姓朱,是朱元璋的后代,也有着影射象征封建的姓氏正统论的深意。如果姓氏正统论是封建遗留,那扩而大之的民族正统论到底是什么?但在战争背景下,国民没有某种凝聚力,没有保家卫国的精神,则国破家亡。就如教授夫人那样,认为在租界居住就可以安身立命,也不愿捐出自己的财物,虽然地位优越却透出狭隘的意识,精致的利己主义,但最后她与丈夫一同观战。还有那个方先生,会讲几国语言,起初做着利己不利国的事。他最终还是逐步受到鼓舞,内心有所触动。电影没有一味批判利己,却不时在利己与利国的抉择间传达着立场,“我们供奉赵子龙,关老爷是兄弟情谊,赵子龙护着国呢。”某战士说道。想起渡边谦出演的《硫磺岛的来信》,也是一部反思战争时为国与利己两难选择的电影。国家与个人并不是截然矛盾的,而是统一的。没有国,也就没有家。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八佰》电影里形形色色、操着不同方言的人还有很多,比如瓜怂,就是一个很有喜感的人物,留着大胡子却一直胆小怕事,他有着鲜明的性格,在残酷的战争之下不失风趣,在电影里也起到了调剂气氛的作用。一些其他元素,比如皮影、京剧、一位少女类似花木兰的送旗的行为,将国人民族精神支柱在电影里一再建构,不一而足。似乎有些纷繁复杂,却增加了感染力。电影高扬国民精神的同时,也在作冷静的自我反省。国军将领曾在战马上与日本将领平等对话,后来他却只好奉命撤兵,匍匐桥头,英勇而无奈地战死,两种情形的鲜明对比,也深刻揭示出当时国人的某种心酸与无奈。
电影临近完结时,国军两将领望着对岸交谈着,反思着战争,探讨着国民性,并作出了向对岸撤军的决定。此时两岸的关系逐渐清晰,也使守护仓库的战斗焕发出更加明确的意义。它定然不再是一场演戏。人们面对如此悲剧的结局,必将对抗战严肃以待。结尾时,是对岸无数双伸出的手的特写镜头,周围迷离交错的灯光愈发温暖。无数无名的手坚定地伸出,充满了力量与希望。抗战自强的精神力量,已经开始,并将长久地根植于人心。
《八佰》观后感第三篇
作者:八卦局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需要不断的努力发展。
首先普及一下彼时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
侵华日军方面-海军陆战队第十大队(506名士兵军官,重伤死亡1人,41人受伤)指挥官少佐土师喜太郎
国军-88师524团第一营(423名士兵军官,4人牺牲,21人受伤)指挥官中校谢晋元
其次国内及国际背景:
对于侵华日军而言他们迫切需要闪电战占领上海,从而进一步达到摧毁国人反抗信心以及引起国人对政府的失望与绝望,加大自信心坍塌程度;另一方面向西方列强展现肌肉已取得国际地位与未来可能的政治瓜分。所以也导致侵华日军方面不敢投入重型武器原因,因此间接地削弱其地面部队战斗力,所以实际战斗并没有大规模的短兵相接,亦无惨烈场面。
对于国军来说,这一加强营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抱着“丈夫许国,何其幸哉”的豪迈气概(第一营先头部队因未及时得到命令而已经渡河撤离,后发现团部在四行仓库驻扎并决死抵抗时毅然全部返回,无一逃兵),可无奈的却是国府的一次政治作秀,当然最终结果可以想像西方国家在同情的同时又时刻紧握着自己的核心利益,即不愿此刻与侵华日军产生正面冲突,毕竟欧洲战场尚未开始,他们还沉寝在传统列强的思维方式中意淫,殊不知德意志战车已经启动,后话再续。
最后是一些桥段的感慨:
一是杀被捕侵华日军士兵,注意首先这是电影是艺术作品,实际上并没有这个事情发生。可话又说回来了只有战俘才可以享受国际公约,而影片中的侵华日军没有投降做俘虏的任何意向,所以出于战时紧急状态为避免我军潜在伤亡风险,枪毙是最好的办法。
二是女童子军送国旗及守旗。我没有当过兵但是依然能领悟到军旗对一只部队的意义,精神支柱,所以无法评论一堆又一堆军人拼死护住它是否值得,或者说意义,抱歉先烈。
三是苏州河两岸的鲜明对比,从故事前期刻画当时大众的麻木与幼稚,竟然会把和平寄托于侵华日军,到自发的支持守军,捐粮捐药都展现了民众的苏醒,只有四万万人团结一致才能扛住对面的侵略者。
四是里面的多面间谍方子兴,这是一个挣扎的灵魂,丑恶与良知在与死亡之间徘徊,可最终编辑放过了他。
所以最后我想说的就是不管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目的究竟是不是惨烈与否,或者真的是为了什么,可它却实实在在的重塑了国人的抵抗信心,这里的国人可以是任何反对外来侵略的,不友好的敌对势力的团体及个人。
反观当下,我们的民族从来就没有轻松过,四周豺狼围绕,虎视眈眈,唯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捍卫目前和平的大环境,避免百姓遭受战争的荼毒。
希望公知们能创造更好的舆论导向,支持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一切团结力量。
更多影视剧观后感,尽在观后感大全专栏
相关内容推荐:
《战狼2》观后感
《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观后感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