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战争与和平》是一本由曹树基 / 李玉尚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的466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0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鼠疫:战争与和平》精选点评:
●有意思,但不care
●很有趣的书XD 社会史的科技(疾病/环境/生态…)路线。在书里不时与其他学者攻讦、隔空喊话 太逗了
●窃以为战争的鼠疫影响不如几个和平时期的区域鼠疫传播写的扎实,多为点的聚合难以说是一个全面的考察,可能也是年代早晚史料多寡所致吧。另外,对于地方志的一些虚词,我觉得应该加以区分。
●比较详细的历史上鼠疫的资料汇编,按作者中国的鼠疫大流行一般与战争同步,很多淹没在战争中,国内对鼠疫的研究较少,不像黑死病那么有名,但其实也是发生很多,死亡很多。
●也算是國內的開創作品吧。。
●“鼠疫史-生态史”“社会史-环境史”。从目录框架上看感觉与班凯乐那本很像,但内容上更丰富了一些。不过时空跨度太大感觉就是分个组说上一串,整体连贯性并没有那么突出。中国史还是要多关注中文的史料…。
●对于鼠疫入门了解来说,也是一本很适合的书
●突然发现,这就是《驱逐捣蛋者》中的“捣蛋者”吧……
●历史究竟是什么?也许历史本没有真相,历史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只有方向。像时间一样。我们无须追根溯源,所有的探寻,或许只是在历史断面的解构。
●社会变迁即是环境变迁,环境变迁亦即社会变迁
《鼠疫: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一):买椟还珠的推荐语
诚然,“老鼠灭亡了明朝”是本书中某章的标题,然而将之单独挑出来作为本书的主打,却分明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鼠疫与中国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开拓性研究。明末的鼠疫固然也是这种关系的一个表现,但全书表现的却不是只有明末。
《鼠疫: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二):到底是哪一种鼠疫参与灭亡大明?!
春节前,武汉肺炎初期没多久,小姐姐因为想起达原汤以及苏州名医吴又可的瘟疫论,在豆瓣提倡重温大明劫这部电影。其实吾国不仅2019年玉门,就是不久前的去年,2019年11月里北京朝阳区也鉴定以及救治了两名内蒙草原的肺鼠疫患者。其实我想说的是明末席卷整个北方的,包括李自成与孙过庭鏖战的陕西,在吴又可(大明劫男一号原型)的瘟疫论里记载的是“疙瘩瘟”即淋巴腺鼠疫。唯独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此地的精锐部队官兵爆发了肺鼠疫(一般是继发于淋巴腺鼠疫,也有原发的),即欧洲所谓“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鼠疫”或者“黑死病”。上海交大科技史系的曹老师与李老师这俩我选过课的业师是最早指出来,明军和闯军都亡于北京的肺鼠疫,而清军因为是骑兵,传播鼠疫的跳蚤害怕马尿,所以得以保全。还有以我作为修习过科技史的历史爱好者以及医学病理学师太的浅见看,吾国记载的古代“鼠疫”至少包括两类疾病:耶尔森氏杆菌属的细菌性疾病—鼠疫杆菌;还有老鼠身上可以寄生传播的汉坦病毒,即流行性出血热。
今天特别要说明的是,很长时间内世界医学界对于鼠疫的认识停留在淋巴腺鼠疫层面,肺鼠疫的确认要感谢一位被诺贝尔奖遗忘的,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人民以及东亚人民心中的客家人英雄学者–伍连德博士。有兴趣的童鞋可阅读:https://mp.weixin.qq.com/s/ER8_1PRh-_xsCbNYAhuZdQ
伍连德算是我祖父(我爷爷他哥哥即吾家大爷爷是1955年授勋的开国将领里井冈山时期最有文化的红军军人之一)的师傅,因为祖父他在协和与湘雅的师兄就是伍先生的外甥也是张静江的女婿林可胜也值得大书特书,是抗战时期吾国整个国防后勤医疗体系的构建者,同样临危受命,战后因为跟那些退缩小岛的贪腐大员们格格不入,跟胡适一样,流亡、终老于美–今年小姐姐我整理的口述历史长篇《劳燕和合记》会写到他。
《鼠疫: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三):鼠疫:戰爭與和平——中國的環境與社會變遷(1230-1960年)
上個世紀末,在新文化史觀念的影響下,史家不斷反思並突破自身局限,醫療史、環境史的研究隨之興起,至今方興未艾。曹樹基、李玉尚合著《鼠疫:戰爭與和平——中國的環境與社會變遷(1230-1960年)》即是在這種學術潮流和現世關懷下,回應西方學術進展、實踐史學不同方法的一部力作。作者曾學習和供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熟諳歷史地理人口的發展變遷,曾主編《中國人口史》,獲譽學林。《鼠疫》一書,立意雖新,然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知識積累,如對比閲讀《中國人口史》,書中關於死亡率的探討等,已為《鼠疫》相關問題的論證打下基礎。儘管死亡率估計常常有較大爭議,但這也是醫療和疾病史研究者共同面臨的一個困境,即材料的缺乏和模糊性,以及由此衍生的釋讀分歧。以下簡要評析本書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用功之處。
本書第一編集中討論研究概念和方法論。作者力圖突破「瘟疫史」的研究範式,進一步確立「疾病史」的明晰化研究導向。古今病名衆多,所指不一,這一方面會引發古今病名和實質的名實異同之爭,另一方面也創造了推進問題研究深度的可能。諸如「惡核」、「疙瘩瘟」、「羊毛瘟」等命名,判定為鼠疫的可能性無疑較大,諸如「傷寒熱症」等則顯得更為復雜。當前疾病史的研究尚存在大量不可知之處,尤其在其進入社會史範圍的討論時更需要面對大量的跳躍空間,本書即是這種不同史學範疇結合的努力,尤其體現於與先前學者的對話之中。西方學者賈雷德•戴蒙德(Jared M.Diamond,1999)、麥克尼爾(William H.McNeill,1998)、羅塞林•雷伊(Roselyne Rey,1993)都致力於將疾病和醫療的探討與社會的變動過程相結合,從而獲得反觀的效果並在這種變化的過程中把握歷史更加複雜的面相。而在本書中,社會變動與疾病消長起伏之間的關係開始有了一些輪廓和細節。
本書的第二和第三編分別講述本書的核心內容——「戰爭與和平」之下鼠疫的傳播。基於第一編對文獻中可能性記錄的梳理和鼠疫判定,作者力圖從文獻和調查中把握變動時代和常態之下疾病的傳播方式並建構一些可供參考的模式。作者認為,金元時期的戰爭流行的瘟疫可能是元兵從滇西疫源地傳入川、襄的結果,另一個疑似區域為粵東、贛南和福建,他又從南安府的情況分析認為臨床症狀看是肺鼠疫和腺鼠疫的混合流行。對蒙古軍隊帶來的是鼠疫還是霍亂的辨析雖未能有一個很明確的結果,卻足以顯見作者在發掘和解釋材料上的努力(81頁)。雖然「在現存的611塊墓碑中,有三塊記載墓主死於鼠疫」(96-97頁)的情形很難說明「發生過不同尋常的高死亡率」、論證襄城縣的疫情以大樑縣的立論為基礎,但大樑縣的「大頭瘟」和「大熱之症」是否即為鼠疫仍有待確定(112頁)、諸如「淋巴腫大」一類症狀,斷為「鼠疫引起」還應有其他輔助說明,但是在論證方法上,本編最值得注意之處是「元代的傳說與事實」中由歐洲鼠疫確切記錄所顯現的現象、結合中國文獻的少許記錄來鉤沉索隱,加以時間的對應和路線傳輸這種實際運作的推測,析解出了一些令人不解或看似荒誕的記錄的合理性,論證過程頗為精妙。從社會史角度看,作者論述了各地一些可能的疫情記載,尚未及較深的地方社會變動狀況。一些技術細節上,比如金元時代材料較為缺乏的問題,比如明清易代瘟疫對清兵的影響的解析,都有待進一步研究。對材料的選取和解釋上,作者力圖突破的就是對材料中出現鼠類及相關活動字眼的限制,因為盡管死鼠的判斷指標固然很重要,但也只有突破這點(當然也必須很謹慎),整個研究方才不致有無米之炊之歎。第六章「刀兵之疫」敍述的是咸豐年間回民領袖杜文秀與清廷戰亂之后鼠疫流行的流行狀況,材料來源於方志、文獻、調查報告(含各類口述)。其所述為19世紀中期,記錄較多而且確切,前提也可以確定必為鼠疫,這使得由調查材料而得的死亡率估計和可能存在的模型估計顯得非常有意義。「害痒子死就兩倍」、「鼠疫死了十分之七」這一類看似粗略的口述,往往隱含著相應的真實,作者通過對各府數據的計算,認為「疫死人口占戰爭中人口死亡總數的61%」(156頁)。戰爭的一個很大的結果就是人群的大幅度變動和屍體、棄物等可能的傳染媒介的大量出現,所以「在戰爭邊緣區,則僅有散在性的鼠疫發生」(150頁)。
和平局勢下的疫病討論分別從雲南、閩粵、東北和西北四個大區展開和建構模型。第七章「雲南模式:地形與交通」討論的地點在雲南,因記錄詳細,鼠疫之症較爲明確,本章圍繞此展開的具體地理和時間空間的傳播研究平實可信,所謂「市鎮-村莊」、「市鎮-市鎮」以及「縣-縣」的模式被構建起來,而商路傳播模式則在實證下被否定,凸顯相對於「通識」的研究的意義。第八章「閩粵模式」以較強有力的資料證明了某種持續性和起伏性,相信作者將進一步尋找個案配合並進一步顯示該區疫病特點與地理區位的關係,也有可能利用商業和家族文書來顯示某一時刻以人為載體的疫病具體的傳播路線和過程。鄉村疫死人口的數據蒐集和分析對于該區尤其有效,也是本章中作者最感興趣的問題之一。第九章「東北模式」以張元奇和伍連德的報告為基礎,向讀者展示了在鐵路這種現代交通工具廣泛應用的區域下鼠疫的傳播形式,與第四編「國家醫學」中的許多例子也有呼應。第十和十一章「西北模式」敍述的是1930年代以後之事,在概括提煉和建構模式上尚有很大前景,比如基于鐵路城市點和寺院點疫病潛伏、傳播和暴發的研究拓展。基於討論的總體時間為十九和二十世紀,所提供支持的材料可以是現代醫學確定病癥的調查和報告,清代方志和清人筆記較豐富的記錄,該編奠定了本書的基礎。一動一靜中,常態的情形更多反映日常生活的歷史。
第四編的敘述是在一個救災和近代公共醫療衛生的框架下進行的。其中《上海的反應》一文以《申報》的報導為分析,顯示了防疫和近代國家轉型的趨勢,視角獨特而意趣盎然。除此之外,南方、山西和內蒙的防疫觀念、措施、過程和結果也都進行了相關的討論。通過對醫術、藥方和治療法的分析,作者指出在鼠疫流行時,各地中醫的回應即是通過驗方移治和加減藥方的辦法來治療,而非探求新法新劑,而民眾的觀念使現代醫療和衛生的推進遇到較大阻力,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扮演的角色也非常有趣,尤其是涉及民間組織(如各種善堂)、華僑和租界的時候,多方的行動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結局。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防疫的觀念前後也會發生變化,對民眾的動員力也是如此。最後一編的總結表達了作者對空間意義和環境哲學的追尋和理念。
本書副標題為「中國的環境與社會變遷」,可見是一部較總體性的社會環境史專著,在對疾病的深入分析方面也有篳路之功。書中使用了大量地方防疫站、檔案館、衛生處的記錄材料和調查報告,珍貴而獨特的材料也顯示了作者的辛勞與調查實踐。在疾病史的問題討論上,儘管對中醫文獻的運用和解釋可能會有觝牾,如「大頭天行」、「疙瘩」與「親戚不相訪問」等等,但書中還是充滿了對文獻中疫病同名和不同名記錄的辨析和推敲。而在作者熟稔的專長領域,區域地貌、生態的敘述和分析更是一種很努力地展示疾病從動物到人的影響過程,這也更加賦予讀者繼續深入探尋瘟疫史、疾病史、環境史與社會史之間交集的動力,繼續追尋諸如病理與症狀的對應性、疾病載體和傳播機制、環境與社會變遷的相關性等問題,這些都是本書的開拓和畱給讀者的思考。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一):静享世界安宁,从此再无战争
静享世界安宁,从此再无战争
收到这本绘本之前,说实话我没看过绘本,心里想着它的模样,应该是需要用笔画出条条框框,结果完全出乎我滴想象。初见它时就被它可爱的外表迷倒了,封面材质特别精致。打开绘本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的一句话跃然纸“地上获平安,人们得善待”。
这是讲给小孩子的故事,我想作者会以怎样的情节呈现呢?作者讲述了一个1914年圣诞节休战的虚构故事,但是却巧妙的运用小人物查理的角度描述战争的场景,并且通过信件和主人公对士兵的采访让读者感受战争的真实,我想孩子的父母如果能够声情并茂的讲述小孩子一定会很入迷的。
当然正如结尾作者的自述一样“讲述任何战争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本书中的着眼点也没有多么宏大的场面,更多的是从战争背后关注人性本身,而让小孩子去体会这其中的人性,真、善美的存在需要画面极具有代入感的。这对童书作家的实力是一个考验,事实证明作家约翰.亨德里克斯没有让读者失望,他所做的《为自由而战》曾获纽约公共图书馆推荐。选择绘本重在看作者是否可以以自己的视角传递孩子探寻世界的思维方式。
看过这本绘本之后,合十书本,把自己归为小孩子的角度感受它,觉得有荡涤心灵的作用,这个年代的孩子缺乏感恩教育、危机意识,而恰哈《战争与和平》就是对孩子此类教育的启迪。在看似和平的年代依然有动荡的因素,而对孩子来说,他们不会意识到这一点。在讲述战争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不由自主的问一些问题“我们国家会发起战争么?”,“我们会永远活着么?”类似的思考,当然我们还是要告诉孩子世间的美好同时珍惜身边的家人。在绘本的结束部分,为了便于孩子学习新词汇,翻译还特别对词汇有单独的罗列。
岁月静好,只是有很多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我们有幸安享这个时代的和平和安宁,更希望今后的生活我们的家人和朋友可以远离苦难,这是我们的共同夙愿。居安思危,更是中国古人一贯的信仰,更是中华民族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传统,希望孩子们也能够有危机意识,从而培养竞争意识,怀揣着感恩时代的情怀茁壮成长。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二):和平执念下的别样圣诞节
无论何时何地,我想大多数的人都心怀对和平的赞美!因为战争不仅毁灭着美好,而且也摧毁着生命,更带来着毁灭,所以和平无疑可以妆点着人们的幸福生活。
最近我和孩子就读了一部关于人们『渴求和平,反对战争』为主题的绘本读物—-《战争与和平》。乍然看到这个书名,我想很多的人也许会和我一样联想到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长篇同名小说作品。但是事实上,我们实则可以聆听和欣赏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关于反战的故事。虽然整个故事的篇幅并不长,但是它却是从另一个侧面揭开着人们灵魂深处对和平的热爱追求。
对于这本绘本故事,我觉得它是一部非常有深层次含义的作品。它不仅适合青少年的孩子们阅读,它同样也适合成年人分享领悟。尽管它是一本绘本作品,其中的故事情节设计,真实事件展现,还或者是剧情发展构思都着实可圈可点。事实上,我自己也是在翻看完这本读物后进一步知晓了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经发生的一个耐人寻味的片段。全书之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以一个年轻的普通士兵写给母亲的信件进行描述勾绘,通过别样的角度分享着一战期间前线亲历者们对和平的渴求。单就『和平』二字而言,它是空洞的代名词。然而故事中的年轻士兵信中,和平则成了他心中最为虔诚的期许。一个特殊的圣诞节,英方士兵和德国士兵居然可以放下武器地维拢到了一起。他们居然一起快乐地共同庆祝圣诞节。当然,圣诞节只是一个契机,和平实则是大家彼此心中的那份执念。于是乎,特殊时刻下的与众不同的圣诞节便让大家看到了前线亲历者们对和平的赞美。
通过这本绘本,哪怕是成年人的我进一步地深入了解到了一战时期曾经发生过的一段真实的事例。透过作者图文的加工,信件形式的诠释,我情不自禁地为之震撼着。至少在以往读过的书册中,我对曾经于一战片段原来是那么地苍白短缺的。本书的故事进一步深入透彻地让我对当时战争亲历者们对和平的渴望有了认知。其次,作者以战争中普通士兵为切入点展开叙述分享。于是乎,我觉得这样的士兵代表更能直接明了地表达着更多民众们的心声。不是政府官员,不是将军或者政治家,普通士兵恰恰更是选择了共有的人性立场客观地看待战争与和平的话题。再次,本书无论开篇的故事背景展开,又或者是结尾后的作者笔记分享都确保着读者们可以对故事整体的创作表现有明确的认知和了解。毕竟,绘本往往侧重于立体直观的画面表达,而缺乏了某些文字上信息量的解说。而本绘本巧妙地开头和结尾文字补充无疑让本书更具有着可读性,可理解性。让读者们可以读得明白,读得生动,读得透彻。再次,本书为了确保小读者们的理解和认知而特地设计了词汇表备注。这些都是相当人性化的编辑。
一个真实战争背景下的停战片段引领着我们强烈地感受劳苦大众对和平的追求。和平来之不易!全世界的人们值得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三):即便只是微弱的一瞬,善与美依然会存在于人与人之间
我承认,这是一本一开始让我产生了误会的书。
刚开始看到书的名字《战争与和平》时,第一反应就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著。很好奇这样一部长篇巨著是如何被浓缩成一本给孩子看的绘本的,所以我选择了它,却发现这本书并非我所想。它虽然与托尔斯泰笔下的故事并无半点关系,但是却带给我另一种别样的感动。
或许有些人曾经听说过在一战期间的1914年,英德交战双方曾经发生过小规模的非正式休战。这本书就是根据当时所发生的事情而改编的。故事由一位年轻的英国士兵查理给妈妈所写的一封信而引出。通过这封信,我们可以知道战场环境的恶劣,各种条件的艰苦以及他们对亲人的思念。但是就是在这个战场上,却发生了一件新鲜的事。查理告诉自己的妈妈,在那一年的平安夜,前不久还在交活的英德双方不由自主的停止了射击。在那一天,原本厮杀得你死我活的双方居然走出自己的战壕,来到交战的空地上,像朋友一样一起过起了圣诞节。他们彼此交换礼物,一起唱颂歌,甚至还在一起进行了一场足球赛……在那一夜战场上没有了枪炮,没有了硝烟,也没有了血腥,有的只是和平与欢乐。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天,当这一天结束之后,双方士兵又要回到自己各自的战壕,再次拿起武器朝着对方开火,但时至少在那一天,战场上是和平的。这所发生的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却让人深切感受到了冰冷战争下的一丝丝温情与人性。
书中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那场战争所带来的后果是不堪回首的,整个欧洲的整整一代人都被这场战争所毁掉了。真正在战场上交火的士兵,其实都是来自于普普通通的平民。 “如果可以结束战争,早点回家,那该有多好啊!”这是书中士兵们的心声。不管他们是英国人还是德国人,他们都渴望早日回家,他们都热爱生命,所以才会出现书中所展现的那令人不可思议的一幕。
不管是以何种理由所发动的战争,在我看来都是一种残酷。它或许是少数人功成名就的途径,但却是绝大多数人的悲哀。战争实在是一个很残酷,很沉重的话题,它并没有看上去、听起来那般华丽壮美,真实的战争都是带着血腥与伤痛,死亡与悲鸣的,但是人性中的善与美却是始终会存在的,哪怕是在最为残酷的环境下,即便只是微弱的一瞬间,他依然会存在于人与人之间。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四):愿世界和平,永远没有战争
一开始看到《战争与和平》这个绘本,我很好奇,短短的绘本要怎样来演绎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的内容。
拿到书,我发现我错了。这是美国童书作家、插画家专门为孩子撰写的关于战争的绘本。它以一位年轻英国士兵的视角选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线战场上度过的一个休战的圣诞节来表达战争中的人们对于和平的渴望。给孩子讲战争的故事,我总觉得孩子会很难理解,而这样的绘本应该容易让孩子接受。
故事发生在1914年的法国战线上的一个圣诞之夜。一位年轻的英国士兵查理写信给妈妈,告诉妈妈自己的情况,这位刚从学校毕业的小伙子满腔热情的报名当兵为国效劳,但是前方战场上肮脏的壕坑的粘稠的烂泥让他们感觉很不舒服,晚上还得和老鼠抢夺晚餐的冷豆子,这些都让他们感受到了战场的残酷。他们原以为战争可以在圣诞节前结束,但是希望却越来越渺茫,他们完全看不到停战的希望。
然而在圣诞夜来临之前的平安夜,酷寒霜冻把污烂的战壕冻成了硬地,查理和战友们想生个篝火暖和暖和,这时他们听到了德国士兵在唱《平安夜》,甚至还看到了到处有点着蜡烛和灯笼的小圣诞树!多么温馨的场面啊!
第二天德国人还举着一块写着“圣诞快乐”的牌子向英国士兵问好,他们很快乐的笑声感染着英国士兵,步兵泰普拿起梨子罐头扔向无人区,而洛福尔中尉也穿过带刺的铁丝网去跟德国军官见面了,一切都很自然。大家在无人区见面,祝彼此圣诞快乐,还互相交换小礼物和一些食品——饼干和布丁。在圣诞节这天休战的感觉真好,他们甚至发生发出感慨:“我们干嘛不干脆回家去享受和平呢?”
但是,和平的感觉却是短暂的,华特·沃特上校从指挥部赶过来要他们做好战斗准备。而明天,他们也将服从少下的命令为国而战,但是圣诞夜是美好的,他们都将让这个夜晚保持和平,他们要享受战斗前和平的快乐!
这虽然是一个关于休战的虚构故事,但事情是真实的,这个故事也不能揭示大战的起因和最终结果,不过他们在圣诞节选择以共有的人性立场为重,而不是他们的爱国的责任,却让人很感动。这种人性的良善之美,即便发生在人类历史最黑暗的时刻,他也执守存在。
看完这个绘本,让我倍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时代,感谢祖国,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的祖国也曾经经历了战争的浩动,感谢那些为和平的到来而努力战斗的英雄们,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我们也了解了战争是残酷的,而和平是美好的,愿这世界充满和平,永远没有战争!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五):战场上的圣诞树
战争是令人沉痛的话题,却又是不能忽略的。如何跟孩子谈战争与和平?约翰·亨德里克斯给了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提到《战争与和平》,我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那是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描写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之中众多的事件和人物的不朽名著。 本书《战争与和平 绘本版》是美国著名童书作家、插画家约翰·亨德里克斯创作的有关战争的绘本,英文标题是 Shooting at The Stars——the Christmas Truce of 1914,中文意思是“星空下的射击—1914年的圣诞停战”。
外封
故事发生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战场上,年轻的英国士兵查理在前线给母亲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糟糕的战地环境,雨天的烂泥,晚餐的冷豆子都不算什么,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战争的结束似乎遥遥无期。好在圣诞节的来临打破了大地的寂静和人心的绝望。尽管双方之前还在交战,但在平安夜,却发生了难以置信的奇迹!查理和战友不仅听到了德国士兵歌唱的《平安夜》,还看到了他们阵线上点着蜡烛和灯笼的小小圣诞树。洛福尔中尉甚至穿过带刺的铁丝网,径直与德国军官会面和握手。
内封
战争暂时中止,和平蔓延着战场。盟军和德军共同在战场上庆祝圣诞节!他们共唱颂歌,互换礼物,还用旧饼干罐踢起了足球。查理用野战外套纽扣与卡尔交换了皮带扣,甚至仿佛回到了曾经在校的学生时光。是啊!如果不是这可恶的战争,他应该正在学校读书呢,怎么会在这泥泞不堪的战壕苦苦挣扎!
可珍贵的和平时光只是昙花一现!圣诞节还没结束,上级军官就大骂查理他们是叛徒。现实是冷酷的,战争还要继续。 虽然约翰·亨德里克斯表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1914年12月25日,在比利时与法国边境,英法德各国士兵自发停战,共同庆祝圣诞节却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实话实说,之前我的确是奔着托尔斯泰的名著去的。但是看完约翰·亨德里克斯的绘本,我一点儿也没失望。接连看了三遍,每一次阅读都让我泪眼朦胧!我震惊于作者能从战争历史上截取圣诞停战这弥足珍贵的一幕,用优美感性的文字和精美细腻的插图完美地呈现给我们。即便是在人类历史黑暗时期,我们亦可坚守人性和仁爱的一面。
一个好的绘本,需要拥有一个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价值观。《战争与和平》颂扬了和平与爱!它会像一粒爱的种子,悄悄的飞入孩子的心中,随着孩子的成长而生根发芽,教会孩子们真善美。同样,好的绘本也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也教会我们变成有爱有慈悲的父母。
封底
这是我第一次读有关战争的绘本,感谢约翰·亨德里克斯!感激与友爱和平的相遇!感恩身处和平年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