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选择是做或不做,但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机会。
李强:菏泽厨界“单手刀王”他先天右手残缺,为活出尊严,初中辍学后便离家进城打工,从餐馆保安员干起,后来凭着坚强的意志,苦练“切墩”“掌勺”技能,历经十余年的奋斗,自学了一身精湛厨艺。
他叫李强,今年38岁,目前在菏泽一香园海鲜饺子城工作,今年五四青年节,其身残志坚的事迹被热心网友发布网络后,他引起热议,被网友称为坚强的“单手刀王”。6日上午,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左手切墩,他是一名熟练工将三根黄瓜切成饺子馅用时不到两分钟
7日上午9时许,记者走进这家饺子城时,李强正和同事一起吃早饭。看到记者到来,他主动伸出残缺的右手,微笑着向记者打招呼。
这是一只残缺的“手”,连接手掌的是不足2厘米长的5根肉芽状手指,看起来异常丑陋。李强主动伸手到记者眼前,脸上挂着笑容,看得出他很乐观。
李强说:“这只手先天性残缺,几乎丧失了全部功能。由于右手残疾,我只能苦练左手的灵活性,上学时为了将字写工整,常常要用上普通人5倍的功夫。”
1974年,李强出生在菏泽开发区佃户屯前姚庄村,这只“丑陋”的右手给他以及给这个家庭都带来了无尽的灰暗。但凭借着惊人的毅力,李强的左手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而且练就了支撑日后生活的一技之长。记者注意到,他左手切菜的技能已相当了得,将三跟黄瓜切成饺子馅,用时不到两分钟。
酒店后厨内苦练“切墩”技能从勤杂工到厨师,十年辛苦不寻常
从一名淳朴的乡村残疾小伙到一名正式厨师,李强花费了10余年的功夫,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圆了自己的厨师梦。
李强是家中独子,但因家境十分贫困,初中毕业后就辍学打工。因为右手残废,多方求职都被拒之门外,跟着姑姑喂了三年猪后,毅然决定尝试进城打工。
1994年前后,经熟人介绍,他来到菏泽当时的民政大酒店(现已不存在)干起了保安员,他不仅积极勤快地干份内的活,还主动帮忙酒店采购,打扫卫生,干起份外的活也一点不含糊。渐渐地酒店越来越多的活计向其敞开了大门。
后来,他终于有机会进入后厨干起了勤杂工。一心想学一门手艺的他提出想跟厨师学习炒菜,但是鉴于他右手缺陷,又不会主动与人沟通,当时并没有厨师愿意教他。
“不能就这样认输,没人教就自己学吧。”李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厨师梦,他在工作之余开始细心观察厨师如何切菜、炒菜,然后趁中午休息的时间,捡起切剩的胡萝卜头、烂土豆偷偷练习。由于右手残缺,只能用手掌残缺处当支撑,切起菜来。一开始并不顺利,手臂因不好施力,满是刀伤。李强一个人摸索好几个月后,刀工开始有模有样了,黄瓜、土豆可以连切,切出的大小也不会相差太多,他坚强的意志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而后的14年中,他先后辗转城区3家餐馆和一家酒水公司上班,“切墩”“掌勺”的技能一直在不断长进。2008年,李强做厨师的梦圆了,当年他顺利进入菏泽一香园海鲜饺子城,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厨师。
逆境中求生存,酷爱唱歌的他用歌声激励自己,带给周围人欢乐
熟识李强的人,都知道他有着一副好嗓子,极具乐感,不仅闲暇时唱,工作中也唱,厨房的厨具经他一阵敲打,也能发出美妙的旋律。
李强说,他自幼酷爱唱歌,成为歌手是他曾经的理想。“小时候因为爱唱歌,还被选为文艺委员。”李强说,小时候,没有电视,他捧着收音机听歌,然后跟着一遍遍地唱,唱歌也让他收获了对生活的信心。
“当初离开民政大酒店跳槽到一家快餐厅去打工,快餐店里还能唱卡拉OK,有时打烊后,我会对着电视机唱到凌晨三四点。”提及自己的生活,李强一脸苦闷,因为家贫,幼时父母就为其包办了婚姻,妻子为其生下了一个儿子后,这段婚姻也很快走到了尽头。如今儿子已长到19岁了,他先后借款数万元在老家翻盖了房子,以备儿子结婚用,而他自己只身住在单位的宿舍。每天早晨7点半上班一直工作到下午2点,而后下午5点上班工作到晚上10点,闲暇时,他就回老家帮助年迈的父母干农活。李强说,生活的挫折不能改变,改变的只能是自己的态度,唱歌不仅能带给周围人欢乐,也是自己排泄心中苦闷的一种手段。据了解,在4月份菏泽市残联举办的才艺大赛中,他还顺利地进入了六强。
谈及未来,李强说,别人要两只手才做到的事,他一只手就办到了,“这缺点当初让我灰心丧气,现在想想也是我的优点。”李强说,这么多年来,经过实践证明了自己虽然残疾但并不是弱者,面对未来,他会更勇敢地坚持下去。
理发师周慈城阿金走进位于华山路上的惠发艺工场,跟理发师打个招呼便在镜子前坐下。周慈城走上前,拿起一块枣红色的围布,使劲抖了抖,轻轻地围在在阿金的脖子上。不需要问剪成什么样子,对这位老主顾的心思,理发师早就有数了。
只见周慈城左手拿了一把薄薄的梳子,右手拿起电推子,干起活来。嗡嗡声中,那电推子快速的贴着梳子在阿金的头上绕了一圈。不一会儿,阿金原本就短短的平头,就更短了:后边被推得差不多了,头皮直见,头顶剩了一公分左右的毛茬。坐在椅上的阿金显得很惬意,笑着对记者说,这个发型是周老板设计的。阿金四五年前就是周慈城的顾客了,这几年,他每个月至少上店里剃两次头,现在他和周老板已经是老朋友了。在阿金看来剃平头不是件易事,而这位老友剃平头的手艺交关灵光,那硬梆梆的头发在周慈城的电推子下很听话。
周慈城理平头有一手,可他自认为烫发才是他的强项,特别是女式烫发。说起周慈城的烫发底子,还是27年前在上海学的。27年前,周慈城高中毕业。因曾患小儿麻痹症,右腿落下残疾,工作不好找,就萌生了学手艺的念头。正好有位亲戚在上海一家国营理发店工作,年仅18岁的周慈城离开家乡三山(现春晓),来到了繁华的大都市。
大都市的五光十色周慈城无暇顾及。他每天不到八点就上班,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师傅在给客人理发时,他就在一旁细心观察,用心揣摩。回忆起当年的学徒生涯,周慈城历历在目。怎么拿梳子,怎么使唤剪子都很有讲究。师傅动手,他也拿着剪子比划,模仿师傅的一招一式。一个月后,终于等来了自己上手的机会。虽然第一次给客人理发并不成功,还需要师傅收尾。之后又有第一次给客人烫头发,把客人的头发烫焦的经历,但凭着聪明和刻苦,一年之后,周慈城满师了。
1982年,带着在上海购置的梳子、剪子、刮刀、电推子、烫发罩……一成套理发的家什,19岁的周慈城回到了家乡三山乡慈东村。八十年代初,人们对穿着、发型开始有了新的追求,村里有个会烫发的剃头师傅在当时看来多少是个新闻。许多村民都来周慈城的小铺子理发。
“有时候,给一位顾客烫发,会有好几个人围观呢。”这样的场面,周慈城记忆犹新。“那时候理个发收2毛,烫个发收2块,一天四五块的收入总有,一个月150块左右,比普通农民的收入多多啦。”周慈城笑着说。很快,出色的手艺让周慈城在春晓三山一带出了名,他的小日子也过得很滋润。可他总觉得时代不断在变,发型也是变化,需要不断学习。1991年,周慈城再次离开家乡,来到上海。
10年之后再到上海,大都市的时尚之风让周慈城大开眼界。无论是剪发还是烫发,造型都新款迭出。在徐家汇租下店铺给客人理发的同时,周慈城像海绵一样吸收着时尚的元素,最新的技艺。5年里,周慈城的理发技艺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6年,所租的店面要拆了,周慈城决定再次回家创业。
起初,应姐姐的邀请,周慈城来到当时鄞州五乡开了个理发店,1999年他把店开到了新碶现在的星阳菜场附近。那时候的北仑城区已有不少理发店,初来乍到的周慈城凭着出色的手艺和在春晓攒下的人气,很快拥有了一批稳定的客户。
2006年,周慈城将店迁到了现在的华山路,并取了个简约又好听的店名:“惠”发艺工场。在周慈城看来,发艺工场是个时兴的称呼,而让每一位客人都感到实惠才是他的目的所在。家住新国贸花园的汪先生说,他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周慈城的惠发艺工场的。刚进门的感觉就很舒畅,店面虽小但亮亮堂堂,收拾得也干净整洁,老板就是理发师傅,为人随和。他说理发不比其他,往往认准了谁就是谁。一年多来,他的头发都是周慈城理的,他的头发性质适合什么发型,周慈城已非常熟悉了。“再说年纪都差不多,总有话题,在聊天的过程中过得轻松愉快。”
二十来分钟后,阿金的头发已剃得差不多了。周慈城拿出一把塑胶柄的刮刀,在阿金的脖颈、鬓角处小心地来回刮了几下,动作细腻娴熟,将细小的毛发刮净。“这种刮刀,后生们可不用了,他们都用刀片了。”周慈城说,刮刀麻烦还要自己磨,但用着顺手。
看着周围美容美发店、理容店、美发沙龙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打扮入时的小青年在店堂里穿梭,有着27年理发经验的周慈城显得很有信心。他说,只要基本功扎实,加上多揣摩新的技艺,自己总不会落后的。“再说,烫发的式样也有个循环,把曾经流行过的元素重新加以组合,也是一种创新。”
身残志坚 医者仁心两间临街的门面,打扫得窗明几净的房间,这就是王柏炎的小诊所。诊所不大,也没有明显的标志,里面倒是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患者,而王柏炎就在病患中间来往,不时地询问患者状态,及时地做出专业的判断。
医者仁心
两岁时患了小儿麻痹症,让王柏炎的右脚从此失去了站立的能力。身体上的不便,又给他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多的阻碍。钻心的疼痛,让王柏炎切实地体会到了病痛的折磨,也十分地理解病人的痛苦。于是,王柏炎下定决定要做医生,要为那些被病痛折磨的患者看病。
王柏炎常说:“我是一个残疾人,也是一名医生,比别人更清楚病人的痛苦。”行医时,他总是尽量仔细,努力减轻病人的痛苦。对待一般病人,他免收所有的手续费,合理用药,低价收费。对一些生活实在困难的病人,王柏炎更是慷慨解囊,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
医者虚心
为了学医,王柏炎每天都要到离家2公里外的卫生院“看诊”(学习看病),一天下来,腿脚发麻,全身酸痛,夜晚则一头扎进书本里刻苦自学。卫生院长滕玉良被他的精神感动,欣然将这个身残志坚的小伙子收为“弟子”。通过刻苦努力,王柏炎的医技不断长进,获得了《中医师证书》、《执业医师证书》等。
虽然在皮肤病治疗的研究上,王柏炎已经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但是相信学海无涯的他,继续对医疗知识进行钻研。在空余的时候,王柏炎就会一头扎入厚厚的书本中,对最新的医疗手段和病例进行研究;还会抽出时间与自己的授业恩师滕玉良讨论,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
医者诚心
白浪村的妇女徐划,患顽固性湿疹多年,久治不愈,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走进了王柏贤诊所。王柏贤在详细了解了患者病历、病症后,采取中医综合疗法,给她用了两周药,病患竟基本痊愈。对于家境困难的病人,王柏贤除对病人悉心诊治外,更是乐善好施,关爱有加。王柏贤已记不清有多少回免费治疗病人,租车送病人回家了。
苦难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一座磨练心志的熔炉,当听到病患交口称赞之时,王柏炎医生的笑容是灿烂无比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