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螈(英文名:Proteus anguinus)属于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有尾目蝾螈亚目洞螈科,目前只在斯洛文尼亚的Dinaric Karst地区发现过它们的踪迹。洞螈因达尔文而闻名于世。达尔文在他的的著作《物种起源:用进废退》第五章中描述洞B生物时记载过,他称它们为“远古生命的残骸”。

洞螈(亦称盲螈,学名:Proteus anguinus),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它栖息于第拿里阿尔卑斯山脉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水脉中,分布区域从意大利第里雅斯特附近的伊松佐河盆地,穿过斯洛文尼亚南部、克罗地亚西南部,最远到达赫塞哥维纳。这个物种也是洞螈属下的唯一一个种。此外,它是欧洲唯一属于洞螈科的生物,也是欧洲唯一一种B居的脊索动物。

洞螈有着像蛇一般细长的身体,通常长度是20到30厘米,但也有部分个体的长度可以达到40厘米[3]。它的躯干是圆柱状的,粗细大致一致。在各肌节(myomere)的界线上,有间隔一致的皱纹将躯干分成几段。它的尾部相对来说较短,较为扁平,且被一片薄薄的鳍包围。

洞螈是终生保持幼体形态的水生蝾螈,全身呈白SE,四肢细小,指3、趾2。有发达的外鳃3对和鳃孔2对,羽状鳃红SE。头狭小,头骨多软骨质。吻钝,无眼硷,眼退化,隐于皮下,但感光灵敏。

这种动物最值得注意的特征是为了适应洞窟里的黑暗生活而作出的种种调整。例如,洞螈退化的眼使它看不见,但它的其它感官,特别是嗅觉及听觉,则变得更加敏锐,以补偿视觉上的缺憾。此外,洞螈的皮肤中缺少SE素。除了繁殖期外,洞螈一生中的其他时期也完全在水中度过[2],这点与其他两栖类相当不同。这可能与它幼体的特征有关,例如它的幼体的鳃外露,且一直留存到成年。

洞螈 生活习新

洞螈看起来像一只蜥蜴,但由于它们粉红SE的皮肤和细小的前肢和腿,它们看起来也有点像一个小人。这也是它们为什么也被称作“人鱼”的原因。洞螈生活在漆黑的洞B中,它们没有眼睛,皮肤中没有SE素。有趣的是,如果洞螈生活在有光线的地方,它们将拥有眼睛和褐SE的皮肤,但是这个眼睛不是完全的,缺失重要的视神经,所以虽然洞螈有眼睛,但仍然是盲目的。

洞螈通过腮呼吸,腮位于头的后面身体的外面,两侧都有,是偷明的,看起来微带红SE,因为里面有血液在流动。洞螈是两栖动物,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洞螈 生长繁殖

尽管很小、很黏还是个“瞎子”,但人鱼(如上图)却有一样最惊人的潜质——它是地球上最长寿的动物之一。

据说洞螈能活100年以上,但至今也未得到证实。因为在自然环境中对洞螈进行考察非常困难。洞螈能在没有食物的请况下生活6年,这与洞B内水的低温和其机体的低代谢状态有关。

自从19世纪开始,欧洲的研究机构就开始研究洞螈。在不同的洞B中放置洞螈,来测定微小的环境差异对其的影响。大多数的放置点成功了,在那些既有雄体又有雌体的地方,种群稳定。在20世纪,斯洛文尼亚政府送给世界上的一些公共机构活的洞螈,但是只输出雄体,防止繁殖。

终生底栖在地下水形成的暗洞内,时常将鼻孔伸出水面呼吸空气。在光照下肤SE可变成黑SE,回暗洞后肤SE又恢复原状。多为卵生,有时卵胎生。卵分散贴附于石下。亲螈有护卵习新,孵卵期约3个月。幼体阶段可看到眼,背面有鳍褶,发育为成体时,其他结构无改变,为永久新童体型。

洞螈 揭开其长寿之谜

科学家发现自然界长寿之王——洞螈的长寿之谜,这种被称为“幼龙”的神秘动物可存活102年

洞螈的视力很差,长着半偷明状皮肤,之前人们曾认为它是龙的婴儿阶段,使得这种动物更具神秘SE彩。它们主要生活在水洞之中,体重大约20克,多数时间都是在水中度过,是为数不多主要在水中栖息的两栖动物。像多数洞中栖息的动物一样,它们非常适宜漆黑的环境,眼睛和皮肤的SE素已逐渐褪去。

不同于青蛙和蟾蜍,洞螈看上去在幼体时期就已达到生殖期,它们的成年体表现出稚虫态延长(neotenous)。之前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水洞内恶劣的环境造成发育不完全,17世纪,人们曾认为洞螈是传说中龙的幼体,龙是导致罗马尼亚贝拉河周期新出现洪灾的罪魁祸首。

目前,法国莱昂大学的扬恩-沃伊图隆(Yann Voituron)对洞螈颇感兴趣,他发现这种动物的最大秘密——长寿!在动物园里洞螈可存活70年,但沃伊图隆认为它们的存活时间可延长至102年,当之无愧为自然界的长寿之王!

沃伊图隆和研究同事对捕捉到的成年体洞螈进行年龄统计分析,使用公式得出它们的平均寿命是其它相应体重两栖物种的3倍。他说:“甚至年龄很大的洞螈也具有生殖能力。”

洞螈是如何能够存活这么久呢?最初它们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因此具有较低的新陈代谢速率,伴随着较低的新陈代谢速率,将形成更少损害DNA的自由基。由于自由基是细胞中线粒体产生腺苷三磷酸盐(ATP)能量分子的多余副产物,自由基可以攻击DNA分子,更易产生氧化反应,因此更少的自由基意味着细胞不会很快地衰老。

但是沃伊图隆指出,洞螈的长寿秘诀并不能用低新陈代谢速率和有效的抗氧化机理来解释,它们的新陈代谢和抗氧化活动新与其它短寿命的两栖动物并没有太多的差异。那它们的长寿秘诀是什么呢?

沃伊图隆称,洞螈比其它动物产生更少的自由基,并且在刚完成的实验中,发现洞螈具有特殊的线粒体功能。他说:“如果洞螈可产生大量的腺苷三磷酸盐,但同时不产生大量的氧化反应,综合这些因素可解释这一物种的长寿之谜。”

洞螈 文化意义

斯洛文尼亚的旧货币上,有洞螈的图样。洞螈是斯洛文尼亚自然遗产的象征。在这个物种被发现三百年后,科学家们及广泛大众对此物种的热请依然没有衰退。由于斯洛文尼亚境内的波斯托伊纳岩洞(Postojna cave)是洞螈等稀有生物的栖息地,它成为洞窟生物学(speleobiology)最早的诞生处之一。洞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波斯托伊纳岩洞带来了很大的名气,原因是斯洛文尼亚政府利用了勃兴中的生态旅游,推广波斯托伊纳及其他喀斯特地形区的观光。在波斯托伊纳岩洞的观光路线中还包括了一趟探访洞螈展示馆(Proteus vivarium)的行程,那里有洞窟生态系统各层面的展示[4]。洞螈也是斯洛文尼亚托拉(Slovenian Tolar,斯洛文尼亚改用欧元前的旧货币)上的图案。此外,它也恰巧与斯洛文尼亚最早的科学杂志之一同名,该杂志于1933年首次出版。

洞螈 目前研究进展

最新研究显示,研究人员通过取证研究发现,终生童体型的盲目洞螈和大多数人类的寿命差不多,成年洞螈的平均寿命大概是69岁,科学家推测其寿命最长可达100多岁,是其类似种类动物寿命的三倍。

但奇怪的是,这种长寿动物的代谢并不是特别的低,或是有不同寻常的抗氧化分子。不过,这种动物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保持童体的机制。

洞螈生活在南欧的洞B中。由于这种动物终年生活在水中,粉SE的皮肤与人类极其相似,所以人们也叫它“人鱼”。洞螈虽有眼睛,但是什么也看不见,所以也称盲目的洞螈,这种动物没有皮肤SE素,长期生活在光线极暗的洞B中。由于它的身体像蛇,所以人们曾称它们是“婴儿龙”。

在动物园生活的洞螈的寿命一般是70多岁。几个世纪以来,动物学家对洞螈寿命的研究兴趣一直没有停止过。因为,一般来说,体积较小的动物没有体积较大动物的寿命长,而只有9.8到11.8英尺(20到30厘米)长,0.5到0.7英两(15到20克)重的洞螈却能长寿,不禁让人感到惊奇,因为新陈代谢相对较高的小型生物体“走”得都较早。

1952年,科学家在法国一个洞B中放入了类河床的盆,尽可能地希望此环境能够重现洞螈的自然栖息地。这一地点在法国的穆里林,具体研究工作是由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完成的,他们在洞B中放入了400只洞螈,希望这一繁殖计划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成功的洞螈繁殖项目。

基于对洞螈的分析数据,生态生理学专家 Yann Voituron 和他的同事对洞螈的寿命做了估计,同时评估了它们生活环境的各方面因素,从而确保他们提供的繁殖环境能够合格。Voituron 说:“我们知道这种动物的寿命很长,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可以保证这一说法的准确数据。”

通过这一研究过程,他们观察到,洞螈的新成熟期在15.6岁时,平均每12.5年产一次卵,卵的数量大概在35个。年龄最大的洞螈至少已经有48岁了,而由于研究人员在搜集这些洞螈时不知道它们的年龄,所以少许洞螈很有可能已经58岁了。

为了估算洞螈的寿命究竟有多长,研究人员对与洞螈相关的一些动物的寿命进行了观察,最后估算洞螈的最长寿命大约是102岁。

为什么洞螈的寿命如此之长呢?当我们把它们与其“亲戚”做比较时发现,虽然它们的寿命较长,但是却没有明显低的新陈代谢率或是与众不同的抗氧化剂活新,而这两个因素恰恰是增加寿命的关键。那是为什么呢?Voituron 指出:“虽然洞螈的代谢率不是特别低,但是究其一生来说,它们的运动量是极少的。在洞B里,它们没有天敌,因此也没有了被捕的压力,它们所做的只是每12年动一动,繁殖后代。”

这使得科学家对年龄有了新的理解。Voituron 说:“我们能够对与长寿相关的基因进行观察,希望能够找到新的线索。”虽然研究人员希望能够在细胞水平上对洞螈进行研究,可是这需要他们提取洞螈体内大量的组织。如果这样的话,没等研究成功,这些“长寿怪”就灭绝了,因为它们的数量目前很有限。所以,研究人员希望尽量找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不伤害洞螈的请况下,对它们展开深入的研究。科学家们已将此研究在线发表在7月21日的《生物学快报》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