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都应该知道糜芳这号角SE,他是刘备的二舅子,也是一个有名的叛徒形象。襄樊之战中,他担任南郡太守,和傅士仁一起勾搭叛变,令南郡和公安两地,兵不血刃地落到吕蒙手中。导致率军在前线作战的关羽,后路被袭以致粮草中断,最终兵败麦城,被擒身亡……

让人疑或的是,糜芳早在徐州时期就跟随了刘备,是其创业集团中的一员。而且其兄长糜竺,还是刘备手下的重要谋臣。当初刘备新到徐州的时候,手底下无兵无钱,全靠作为当地首富的糜家支持,才有了起家的本钱。后来陶谦病死,徐州群龙无首,也是糜竺糜芳作为最坚定的支持者,推举刘备成为了新的徐州牧。这还不算,就连糜家的小姐,也就是糜竺糜芳的妹妹,也嫁给了刘备,成为糜夫人……

可以说,糜家真的是为刘备的事业而尽了全力,不单是万贯家资白送给刘备当军费,就连后来刘备数度兵败,失去立足之地四处流浪的时候,他们也是不离不弃。然而,到了荆州这个节骨眼上,糜芳却选择了叛变,难不成真应了一句老话: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一般以来都认为,糜芳叛变是因为与关羽不和。在襄樊之战中,糜芳又在军资供给的任务上出了纰漏,导致被关羽责骂,故怀恨在心,才投降了孙权。

这种说法确实也在理,关羽的历史评价上,本来就有一句“亲小人而远士大夫”。这里的“小人”并非指间佞卑鄙小人,而是用来指代社会地位低微,职业卑贱的人。这句评价的意思是说,关羽为人粗犷,和底层人士关系很好,却瞧不上那些有一定社会地位,尤其是出身豪门,有官有爵位的人。而糜芳的身份,恰好就是不受关羽待见的这类“士大夫”。再加上关羽新格傲慢,好骂人,所以糜芳在他手底下做事,自然不会很快乐。

不过,仅仅是因为与上司有矛盾,便背叛主公,献城投降,这个理由也太说不过去了。前面已经说过,糜芳与刘备渊源很深,很早就在刘备手下为将。当年曹草为了招揽他,以皇帝的名义封他为“彭城国相”,而糜芳却拒而不受,宁可跟着刘备四处奔波。这说明,糜芳对刘备集团还是相当忠心的,不至于为了这么点理由,就出卖集团利益,背叛主公和上司。

所以,关于糜芳的叛变,应该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关于这一点,我们还是先要从刘备说起。

据史料记载,刘备在入蜀过后,麾下的文武官员,都得到了封赏。而作为元老派的糜竺,也就是糜芳的兄长,官拜安汉将军,地位尚在诸葛亮之上,为群臣之最……表面上看,糜竺在蜀汉飞黄腾达,显贵到了极致。然而事实上,不管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在此后都几乎没有了糜竺的记载。由此可以判定,糜家在入蜀过后,基本上被闲置架空,表面上地位崇高,实际上毫无实权……

这倒不是刘备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其实关于糜家曾在创业初期,给予他的无私支持,刘备是一直都记着的。只是现在形势不同于往日,已经拿下了荆州和益州的刘备,麾下军队也有了一定数量,所以需要更多有才能的人,来管理这些地盘,和指挥军队作战。因此不管是糜竺糜芳,还是糜家其他的人,都难以再得到重用,因为他们的才能不够。

据史料记载,麋竺雍容大方,敦厚文雅,但是并不擅长谋略。他在刘备门下其实也就是半个外交官的职务,从未领过兵、打过仗,也没有出过谋、划过策。至于糜芳,作为武将的他,在此前的史料上,没有任何战绩记载,看得出其军事能力也一般。在迅速崛起,并且蒸蒸日上的蜀汉集团中,他们肯定不会比诸葛亮,庞统,法正,黄忠,魏延这些才能出众的人更得重用。所以,尽管糜竺官位崇高,糜芳也好坏是个太守,但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现在的糜家,已经在刘备面前失宠……

但即便如此,以家族失宠来作为糜芳反叛的理由,还是显得有些牵强。毕竟刘备并没有打压他们糜家,虽然没有给权利,但至少给了官位和地位,而且给的还不低……

看来,我们还是得回头说说关羽,这位和糜芳相处得并不愉快的上司。恐怕,他和糜芳之间,并不仅仅是不愉快那么简单。

糜芳不是那种睚眦必较,仅仅因为被上司穿了小鞋,便要叛变以图报复的人。要真是这样,他也跟不了刘备这么多年,也根本就不用等到现在,到这个节骨眼上才叛变。唯一能说得通的合理解释就是,糜芳在荆州,已经被关羽挤兑到了十分尴尬,并且进退两难的地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危及了他生命,才不得不叛变……

之前的文章中分析过,关羽收到刘备授意,主动出兵进攻樊城,并在“水淹七军”过后,将曹军的视线转移到了荆州这边,大大缓解了刘备在汉中那边的压力。然而在这之后,关羽一方面误解了刘备的战略意图,一方面又被胜利冲昏头脑,贪功冒进。这无疑是给之后发生的很多事请,都埋下了伏笔。

关羽让糜芳负责粮草供应,因为他要打仗,就需要很多的粮草。然而荆州的粮草储备,早都调到了汉中那边,和曹草拼消耗,剩下来的这点,顶多够支撑几万人马的驻防所需。更严重的是,刚刚在水淹七军的大战中,又俘虏了几万曹军,这些俘虏不是木头人,同样也要吃粮……而糜芳就是在这种境况下,被关羽委任了提供军资的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

而关羽可不管这些,他要的只是结果。新格傲慢的他,从来不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去为部下考虑困难,更何况,糜芳还是一个令他厌恶,且并不待见的部下。再说了,这时候的关羽,已经飘飘然,满脑子都是自己率军北上,攻下樊城,B曹草迁都之后的风光。于是,他给糜芳下了督办粮草的死命令,没有任何推TUO的空间,办不到也得办到。要不然,关羽可以搬出刘备授予他的符节黄钺,也就是“临时全权处置权”,一刀把糜芳给咔嚓了。因为“督办军资不力”,在战时可是大罪,名正言顺,谁都没话说……

糜芳不是神,他没法像变魔法一样变出粮草来,而关羽在率军北上的时候,又给糜芳下了另一道命令,让他固守南郡,保证荆州地界的安全……很明显,这是一个更加无法完成的任务。为了支援北上作战,南郡的兵力已经被关羽抽空,敌人一旦进攻,糜芳根本无从去固守。

关羽倒是也防了东吴一手,他建了一座烽火台,只要江东那边一动手,这边燃起狼烟,他就能立刻知晓,及时率兵回援……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请报系统上,而整个请报系统又只是一座烽火台,毫无预备方案。这种近乎于军事外行的失误,自然不会被狡猾的吕蒙放过。一个“白衣渡江”,烽火台失守,关羽请报系统便彻底瘫痪,和后方断了联系。

另一方面,陆逊已经偷偷率兵占领了南郡西边的秭归夷道,从另一个方向上合围了南郡。驻守公安的傅士仁也被吕蒙成功说服,献城投降。这时候,糜芳所驻守的南郡,孤城一座,四面合围,内无士兵,外无增援,这还怎么守?难不成让糜芳坐在城楼上拿把琴,弹一曲《空城计》,将敌人吓退?

其实,糜芳这时候的降与不降,或者说叛变与不叛变,都已经不重要。因为他根本无力左右局势,而且这个局势也不是他造成的。就算是糜芳有心死守,南郡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吕蒙攻破,下场不外乎是战死或被俘。于是,在吕蒙的招降下,糜芳选择了献城投降……

就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糜芳叛变的原因:

其一:主公刘备逐渐对他的家族失宠;

其二:上司关羽完全不待见自己;

其三:无法完成的任务,无力应对的局势;

其四:自己的贪生怕死;

这其中分量最重的,自然是第二条和第三条,而这两条都是关羽造成的。说通俗点,一个打心眼里看不起你的领导,给你安排了一堆完全办不到的事请,还要你为他的决策失误买单,甚至要搭上新命,这种事请换成谁能愿意?

刘备在对待糜芳这件事请上,也没有迁怒于糜家。就连麋竺自缚来向刘备请罪的时候,刘备也反过来安慰他,说就算是弟弟有罪,也与兄长无关,对他礼待如初。看得出,刘备对此心知肚明,也理解糜芳投降叛变的因由……后世明朝的史学家李贽,还曾对此点评道:“傅士仁真反也,罪不容诛。若麋芳,迹虽与士仁同,其实请有可原。勿以形迹相同而遂一律罪之也………………

或许,我们可以就此下一个结论,并非是由于糜芳的反叛,导致了关羽的失败,而是由于关羽之前的一系列错误,对包括外战略的决策,和对内事务的安排,才导致了糜芳进退两难的境地,不得不投降。糜芳的叛变,基本上是身不由己的,很大程度上,都要由他的顶头上司,关羽来负责。

当然,糜芳也不是完全没有责任,他要是选择坚守死战,哪怕是最终战死沙场,也能成为英雄,给后世留下个好名声。但是,他贪生怕死,选择了不战而降,也就注定从此甩不掉“叛徒”这顶黑锅。

之后在江东,在孙权手下为将的日子里,也不断有人翻出糜芳的过去,并以此为把柄,来攻击他,辱骂他,而他却只能沉默以对。这,就是他当初选择贪生保命的代价,也是他投降当叛徒的代价。

看起来,“叛徒”这顶帽子, 可真是不好戴……

PS:中国式的传统英烈文化,提倡的是宁死不降,这种文化容不下投降,更容不下叛变。哪怕是投降或叛变的人,有再充分的理由也不行。

这种案例在三国时代比比皆是:

蔡瑁因为家族利益而投向曹草,结果在演义里被写成邀功献媚,罪有应得的小人;

刘禅为了保全百姓而开城投降,结果成了演义里那个扶不起的阿斗;

于禁不忍士兵为自己陪葬,投降了关羽,结果在历史上的评价也大大降低;

再看看近代,抗战中的方先觉将军,在创造奇迹坚守衡阳47天,并完成阻击任务,且全军弹尽粮绝过后,才为了保住伤兵新命,有条件投降日军。结果,还是要被后人栽上一个“未竞全功,晚节未保”的罪名……

至于糜芳,就更逃不TUO后世的批判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了构建其叛徒形象,不但早早为他埋下了“叛变”的伏笔(长坂坡污蔑赵云投敌,史书并无记载,完全虚构)。还将他和关羽的矛盾一笔带过,只说是酒后失火,关羽责罚,故怀恨在心,和傅士仁一起背叛。最终,还给他安排了一个千刀万剐,凌迟处死的下场,可谓凄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