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种标语文化,“没有最狠,只有更狠”的高考励志标语简单粗暴,备受诟病。标语毕竟是一种公共语言,也是引导教化公众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从理论上说,它提供的是一种价值取向。
近日,湖北襄阳市一所高中冲刺高考的励志横幅又引发媒体关注。“为理想,早起三更,读迎晨曦,磨枪锉剑,不惧兵临城下;为目标,晚卧夜半,梦别星辰,敛神养气,以备全力以赴。”新闻说,2016高考进入倒计时之际,学生们井然有序埋头复习,整个校园备战高考氛围浓厚。教室内外都挂满充满正能量的横幅和标语,激励学生做好备考。
对于那些生活于底层的孩子而言,高考成败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命运,除了拼搏,似乎别无选择。但是,每年高考前夕,高考励志标语都会成为“新闻眼”进入舆论视野,高考励志标语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高考的压力与它决定人生命运的重要性,更呈现了我们别具色彩的标语文化。
作为一种标语文化,“没有最狠,只有更狠”的高考励志标语简单粗暴,备受诟病。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语言,而什么样的语言则又会强化最初的原因,导致相同结果的强化,形成一种不良的循环。对于参加高考的考生而言,与高考有关的一切,以及高考所决定的未来,是他们面临的“公共生活”,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学生考上大学也是他们唯一的成绩单。置身这样的“公共生活”中,因为没有太多选择,作为公共语言的标语尽管渗透出或多或少的“暴力”,但对于局中人而言,又显得如此合理。
江西某高校高考励志标语(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标语毕竟是一种公共语言,也是引导教化公众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从理论上说,它提供的是一种价值取向。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励志标语之外其他领域的标语,或许我们更能体会到有些地方的标语走向等而下之的现状。
几年前,中国标语流行“禁止体”。“严禁践踏绿地”“严禁酒后开车”……一座城市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禁止”的警醒。“禁止体”大都出现在城市,多少还算比较文明。而在农村的不少地方,很多标语都展现出生硬和恐吓的面貌,散发着冷酷和无情的色彩。那时候还有一份模范“小学教案课件”颇为流行,其中有“校外学语文”一节,要求小学生们“留心大街小巷中的字牌标语学书法”。想一想,那些站在城市乡村的大街小巷的孩子们,看着墙上这些冷酷无情的标语时,不知道会不会留下心理阴影?
社会的文明进程终于推动了标语的进步,“命令式”“禁止式”的标语越来越少,标语制作者们也开始绞尽脑汁,尽量使标语呈现出人文关怀。遗憾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标语并未真正走上文明的轨道,不再命令、不再禁止,却开始“搞怪”了。似乎只要能吸引眼球,标语就是“好标语”。为了达到“眼球效果”,很多标语开始变得粗俗。两年前,深圳罗湖区地铁工地上的安全标语:“亲爱的工友们:在外打工,注意安全,一旦发生事故:别人睡你媳妇,打你孩子,花你的抚恤金!打工安全,为你自己。”曾秒杀网友眼球。它恶狠狠地释放着各种“信号”,并没有顾及到这条标语对社会未成年人的影响。
学者徐贲说,粗俗的标语是一种语言污染,也是一种精神污染,每一条这样的标语都如同向公共语言之河中排污,公共语言的严重污染就是这么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一个社会是否和谐,这个社会的公共语言是否理性、温和、真诚,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既然如此,我们能不能让高考励志标语多些温情的提请,不再那么悲壮?(文/陈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