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来马耳山。天气不好,风沙让所有房子显得不清晰,但很低的气温又让它们冷得稳定。我们的任务是为每一幢别墅编号,方便艺术家们挑选。四个男生拿着地图,两两一组写号码,我和海明的支援工作相比之下显得轻松。文辉喷的号码比其他人偏大一点,潇洒,轻轻一碰,数字会旋转;老曹温柔些,是在心里为它们安排一个角落,好好钟爱着;耿哥则是给他的新玩具做标记,可爱精巧;英伦写得漂亮,每一笔都慢悠悠的,直到结束我才明白,他的慢悠悠延长了我们完工后的喜悦
喜悦之后也能带来意外的收获。
我们无意间在69号别墅里听见了时隐时现的音乐声,像是从楼上传来的,在这个没有供电设备音源的房子里,这音乐显得玄妙又让人困惑。他们说这是经文,我对经文之类的东西了解不多,但能从这声音里听出几分心被拖累收紧之后的释然。后来经老曹跟村民打探,这是一家儿女买给自家老人的房子,然而房子废弃了,老人也去世了,这佛经也就变成了另一种纪念。用的是太阳能设备,是绝妙的艺术。这经文能让我们的心在强力张开的瞬间看见很多东西,真是久违了!对村民而言,这是儿女对已故老人的补偿和思念,而对我们这些外人而言,更像是一个死去的人留给活着的人的另一种生命。
在回程的车上望出去,看到这些房子,厚厚的水泥墙,这里没什么是属于我们的,但我们即将要做的一切都融着对这里的关怀。再远处,又是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山了。
天晴得厉害。今天的任务是和31位艺术家们一同实地考察,选房子。工作小组除李老师,尹老师基本全到。集合时李蓬非等几名艺术家来得最早,潘赫认识的人最多,顺理成章成了集合的标志。出发后,我并没有坐人多的大巴车,而是和耿哥,英伦,海明另行一路,也就错过了大巴车上的趣闻,好在听说之后还能想象。
我们四个先到,车停在70号房子的旁边,准备用72号房子做为自囚计划的实施地点。艺术家们进入别墅区后,好像瞬间藏匿起来,分散的不见踪影。毕竟对这里而言,每个人都显得太小了,但小的东西大都精致耐看。我们爬上二楼,开始打扫,拍照。
灰很大,我和海明出去偷懒了,几分钟的时间里,耿哥和英伦像买来好久的摆件没放到柜子里一样,落满了厚厚的尘埃,辛苦的有点牙碜。这时艺术家们也陆续选定了房子,有意思的是,之前没有标号的无顶房命中率最高,被魏绵,张祎,邓达夫等同时选中,好像大部分人都喜欢比较和更换,几番折腾,许昊最终选了73号,文辉选了70号。
随后,我们自囚小组也换了房子。出于对遮挡和打扫难易程度的考虑,我们最终选择了90号房子,我在那里独自等着去拿梯子的男生们,那有粪便,桔梗和灰尘混合的味道,没有可以坐下来的地方,那么从窗口向外望是最好的。我看见有两名艺术家在不远处的小路上肩并肩的走着,无法辨认是谁,但能看出是一男一女,不像情侣那么亲近,也不像朋友那么自然,有时候距离的伟大在于它永远能够自圆其说。从我的视线里,一片荒芜中只有那两个多彩的人,那一幕让我印象很深,它似曾相识,它美得让人想读诗!
随后耿哥和英伦回来了,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打扫和测量,完工后,载着艺术家们的大巴车已经走了,我们是最晚离开的。
在整个准备和劳动的过程中,爬上爬下让我觉得怯生生的,我想避免这种攀爬,但并没有发现合适的办法,不过我相信这个办法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隐藏着。我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开始有些怕高的,童年时不会,可能小时候只会向上看,慢慢长大了才发现生活有时是坠在脖子上的。耿哥则不然,他不怕高,做一切事都像是在玩儿,这可能是他独有的一种智慧,或者是我并不了解他。今天来的所有艺术家都有朝气,年轻和热情都是人无法忽视的力量,我们都打算在马耳山尽兴的玩儿一场。
玩儿,是生活的另一种意义,并不比爱情,事业来的虚弱。
11点50分左右,我赶到鲁迅美术学院北门。已经有不少人聚堆儿,一望即知是前来考察寻选的艺术家在候车。看起来,人数比原来统计的似乎要超出一些。小组的继元说,可能是因为有艺术家多带朋友或助手,也有艺术家未事前通知小组而至。还好小组有所准备,所雇35座客车堪堪够坐,仅多出一位。12:20分左右,客车出发,继元坐在车厢前部地板上,看着挡风玻璃上雨水风吹流横。一路到上黑牛屯村。
上黑牛屯村靠本溪更近,雨下得猛,几乎中雨。保险起见,我让司机把车停到15孔石桥附近(这座桥大概就是菲菲澳家庄园项目所造,包括这一派大湖),担心其他小路会泥泞陷脚。下车合影后,穿过石桥,我把艺术家们尽量引向别墅群西部,因为那里的房屋大多还没有被其他艺术家选定。可这片别墅群实在太大,何况现刻如此烟雨凄迷:30多位艺术家,转瞬就消失在茫茫马耳山山地里。
除为寻选考察做引领服务外,我还要为自己所选房屋量尺寸。我也打算在这次艺术计划中做一件作品难得有一项不关涉市场考虑而近乎自由的、并且是本地的公共艺术活动。尤其在这片身世如谜的空置别墅群落中。不过测量时候,我总担心这种天气会影响艺术家的寻选状态。比如,刚入别墅群时候,我曾见一对年轻艺术家互相讲:好大雨,快选定一个房好回车上去!但是听到手机上小组工作微信群叮叮当当响个不停,看到小组成员相互沟通艺术家寻选信息后某某艺术家选定某号房屋;不,他/她换了,现在是某某号;又换了,他/她现在选的是我知道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了。
大约15:00点,雨基本收住。我从所选的108号房屋里向外望,可见艺术家三三两两,在我目光远处移动。微信小组群聊的地理定位显示,李彦伯和刘艺老师也赶到了别墅群。刘艺老师刚从加拿大飞回,13:00点多才下飞机,一分钟时差未倒,直接来看现场。刘艺老师是马耳山艺术计划发起者之一,也是2014年秋在地-青年艺术联展的策划者。没有他,不能想象在地展可以在那么短的时间内顺利组织完成。
下午16:30分考察结束,客车准时回返。在回程路上,谢珍良把马耳山艺术计划所有人微信群聊空间建了起来,当时加入群聊的人数就几乎破百。此行我还新结识了几位艺术家,很高兴认识他们。
下午13:40左右,客车驶入马耳山风景区(摄影:任海丁)
2015.4.11日,艺术家下车合影(摄影:雷鸣)
向菲菲澳家庄园空置别墅群进发(摄影:雷鸣)
30多位艺术家,转瞬就消失在茫茫别墅群落中(摄影:曹继元)
艺术家在寻选(摄影:雷鸣)
一位年轻艺术家在寻选(摄影:雷鸣)
艺术家于艾君(左一)、金福泰(右一)在考察现场(摄影:曹继元)
小组谢珍良在考察现场(摄影:任海丁)
李彦伯老师(右2)和刘艺老师(右1)在考察现场(摄影:曹继元)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