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弘诗章
——《二战全史》读后感
史书,在少年的印象中总是晦涩而深奥,没有小说的跌宕起伏,没有散文的沉思翰藻,没有唐诗宋词的亘古风雅,也没有现代诗歌的爱恨淋漓。遨游于书海之时,这样一本史书偶然映于双眸。它将旧年里的烟雨风尘于泛黄纸页铺陈开来,云淡风轻的笔触,未有浓墨渲染,却有一种力量在刹那间绽穿心房,唤起了血脉中的家国情怀,自成恢弘诗章。
在史书着墨的年代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又在猝不及防时迎来了世界经济大危机,于无声处诞生的法西斯政权在世界的汪洋中掀起了万丈波澜。这样一部恢弘诗章,浸了鲜血的残忍与白骨的冰冷。自远东硝烟开始提笔,再将视野转移到欧洲的沦陷,影写了苏德战争的壮怀激烈与其背后的满目荒凉。而后蔓延到太平洋,残阳下,昔日一望无际的蔚蓝微微泛红,弥漫着血腥之气。后来,格勒会战的力挽狂澜,逐鹿北非的拉锯战争,终究结束于世界版图的光复。弹丸之国收起了昭昭野心,无奈举起白旗,成为诗章的末笔。一场混战风云,就此落幕。
世界版图的格局固然宏大,在如今承平年代里回望,却似是隔了细雨绵绵,唯有血脉间对中华的情怀最为深沉。一九三七年,淞沪会战于上海爆发,从夏末持续到深秋,那一串冰冷的死亡数字令人触目惊心。无数的血战、拼杀、突围、牺牲成就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壮烈,号称着“三月亡华”的猖狂日军,于此刻也感到胆寒。炮火无情,摧毁了十里洋场的金粉繁华,更结束了无数的鲜活生命。漫天血腥下的生离死别,成为许多人一生都无法回望的残酷梦境,是华夏疆土“一寸山河一寸泪”的沉重悲哀,是战争烟云下的深沉无奈。
当时军人,以精魂为刃,戮敌众寇首;以血肉之躯为脊梁,铸万里城疆。“但有一息,寸土不让”的誓言于耳畔回荡,“河山咏觞,华夏长耀,乾坤朗朗,立于东方”的决心于胸膛滚烫。他们也有父母兄弟、妻子儿女成为心中最温暖的存在,却在战场上抛却所有软弱,勇往直前。沙场无情,曾经硝烟中对视、炮火下深拥的战友,也许会在一瞬间倒在血泊中,身体再无半点余温,只剩无尽冰冷草草斩断了同袍之情。然而,这些却没能换来淞沪会战的胜利,无限慨叹惋惜的同时也有对其将领指挥能力的质疑,只是再多的言谈也只是事后诸葛,都是纸上谈兵,无法挽救当时战局。慨叹与深思,终究化作了心中沉淀的一份家国情怀。
《二战全史》如一扇窗,对面是世界版图的宏大格局,是杀伐无休的旧年风尘,是乱世的腥风血雨,还有一直坚守的家国情怀以及残酷现实下的美好希冀。这部恢弘诗章,引领我走向历史岁月,回望、叹息与思索,最终成为血脉中的滚烫,安放心底的执念。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如你所愿,盛世欢颜。”
——后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