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写作?为什么要教写作?简单点说,是为了培养基于表达素养的公民素养,里面包含了两个教育目的:一是写文章的本领,偏重于表达能力,观察、思考、想象、描摹、整理的能力以及写作的兴趣;二是作为人的成长,偏重于有思辨,有理性,有健康情感,有良好精神底子的公民。一是为文的,二是为人的。这两种担当是缠绕在一起的,互为依托和表里。在此意义上说,写作和教写作并非人生余事,而是培养现代公民的极重要途径,写作的过程也正是这个任务实现的过程。

让为什么要写作、为什么要教写作成为设计的总出发点,这个原点性认识,我们并不陌生,《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里有较为详细的表述: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写作欲望。这是写作教学的担当,也连接着写作教学的入口。如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写作欲望?

一是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干预生活。我们常相信一句话,写作是发现生活,感悟生活,表现生活。事实上,这也只是一个写作知识,有没有用,关键还在于实践。怎么实践?引导学生去干预生活。在孙艳老师的这节课上,她引入并针对了一个公共话题:霾。先问学生知道多少,特别是如果你是新闻调查员,你想对霾了解些什么的设计一下子把学生的身份从习作者转型为社会事件的参与观察者,小小公民身份的认同感被唤起。让学生去干预生活这便是为什么要(教)写作的具体呈现。

二是借助有多样解读可能性的事件、现象做多元化思考,以培养理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比如,把某地高考后学生撕书、学校举办为妈妈洗脚活动这样具有燃点效应的事件,甚至是虽小但学生会有切身体验的,如早读课上可不可以吃早餐的现象去交给学生评判或摹写,这些话题本身鲜活,学生自然也会呈现思维的活跃,表现出有话说,想说话。如果你给他的是老生常谈,平常父母跟他们说起来都让他们感到厌烦无趣的话题,他们又怎么能有表达的欲望?孙老师的作文课,借助的是形成社会热点的柴静的纪录片,这既是阅读过程,也是多样信息汇总的过程,学生看了纪录片之后,课后会自觉主动去关注它以及相关评论,这为多元化思考和理性辨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有话说、想表达做好了准备。

为什么要写作是教学的总出发点,就写作教学流程来说,又必然过渡到写什么和怎么写,这往往是孙艳的读写结合课程中最精华的部分。在第一课的结束阶段,她布置了学生具体的写作任务:柴静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这些充满细节的话语让我们感动和难忘。那么,老师给你们以下要求请你做个会讲故事的人,讲讲你和雾霾的故事,写一篇文章《霾》。这是从读到写、从思考到表达的推进,体现了孙老师在课程实施中的渐进意识。当然就笔者来看,孙老师之所以把写作任务定为讲讲你和雾霾的故事应该出于对初中生的一种学情判断,或是出于写作任务的单一化以便于指导;而从另一面来看,似乎不必排斥学生写些议论性评价。虽然初中学生的作文主要甚至基本都是写记叙文,这是学情现实,但也不必拘泥于叙事文的写作。对比国外特别是美国的写作教学,说理课几乎贯穿了小学、中学的全部,其中小学六年级就将防止宣传和逻辑谬误作为要求。对于霾这个公共话题而言,比较与综合各种信息,培养学生说理能力(柴静的纪录片发布后也确实产生各种争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辨读写话题)正是物尽其用当然,也许这是孙老师另一次作文所要做的事。

在孙艳老师的第二、第三课时教学中,除了习作的点评这些常规动作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她与学生的课堂聊天。

我们过去一直强调或者说从未忽视要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但即使知道这个道理并也试图用它来要求作文,但并不等于做得有效。在实践中,日常作文教学有些长期的痼疾:一是从教学内容上看只重写作知识、写作技法的手把手传输及模仿;二是从空间上多着眼于下半身,即作文的批、改及二次作文。基于写作的本质有想法并有效地表达来说,前者低效,后者过度。所以,真正的写作指导首先应该瞄准写作前的想法碰撞包含了写什么(内容选择)和怎么写(怎么提炼生活,如何构思立意,如何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那么怎么完成这个写作前的想法碰撞呢?王栋生老师说每学期都有四五节课是只跟学生聊天不写作的,他很看重这个聊天,师生聊,学生群聊,把教室变成聊天室,这个聊天的过程其实就是思想碰撞的过程。王老师说每学期四五次,其实远远不止,所谓四五次只是无写作具体任务情况下的聊天,在他的《作文教学笔记》中,几乎每次有具体写作任务的作文课上都包含了这种聊天环节,成为作前必修功课。笔者写过一篇《聊天式作文指导价值分析》(《语文建设》2013年9期),较早地就聊天式作文指导的价值做了分析并提供了课例。

聊天是个通俗形象的说法,其本质上是写作过程指导中的思想碰撞,是引导思考生活和进行思辨活动的方式。它是与学生一起去关注生活并在表面平常无奇的地方形成思维触发点进而形成写作选题或立意、构思等如何写层面的建议,并在具体的读写材料中形成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手的写作体验。在孙老师的课上,她不断让学生描述雾霾背景下的各种情形和心情,并适时地进行追问或点拨,如柴静的雾霾调查为什么会打动你,她的这种TED式的宣讲风格,有故事感,其中她女儿那扎满针眼的小胳膊,那拍着窗户无法出去的细节,深深触动我们内心。你的经历中也应该有这些细节,试着再挖掘一下这是在提示学生,文章的感染力来自何处。让学生具体描述小时候在老家能看到天上的星星和银河,则是进入到语言锤炼的层次。再从雾霾到心霾的推进,孙老师完成了帮助学生从经验到提炼构思的过程,这些不是以写作知识的形式呈现,而是在聊天中,以师生、生生碰撞的形式共生达成。

作为过程指导的一个重要形式,聊天的机理、原则、实施等值得展开更多的探讨和研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